习水县贫困村多、面广,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部门,必须要当好先锋、打好头阵,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干部保障、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一是坚持重心下移,为扶贫一线提供干部保障。建强乡镇干部队伍。建强乡镇干部队伍,关键要选好配强乡镇领导班子;习水县始终注重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经验丰富、作风过硬的干部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优先从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的干部中选拔;加大从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科级后备干部到乡镇挂职力度,在乡镇考核干部德、才;加大乡镇工作人员招录力度,新招录人员向贫困乡镇倾斜,每年招录人员计划的80%用于乡镇和基层派出机构,新录用乡镇公务员在乡镇机关最低服务年限为5年,充实乡镇干部队伍。
建强驻村干部队伍。按照精选、精派、精干、精用、精管的要求,通过自愿报名、单位推荐、组织选派等方式,从县直机关单位和乡镇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中选派150人到村担任党组织书记或第一书记;加大驻村干部选派力度,实现每村全脱产驻村国家干部2人以上。围绕脱贫攻坚,细化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工作任务,建立责任清单,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要结合村情和工作实际,制定详细的作战图,严格落实“一人驻村、全员帮扶”机制,真正实现“助”村发展。
建强村干部队伍。村干部是离群众最近的一支队伍,习水县在村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方面下功夫,在选优配强村干部的同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着力选派科级后备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实现50%以上的行政村和80%以上的贫困村党组织书记由优秀国家干部担任;在乡镇(区)选拔副科级干部,原则上要有村党组织书记的任职经历,促进优秀干部到村工作。坚持能上能下,每年定向从民选村干部中招录一定的事业单位干部,拓宽村干部的政治待遇渠道;全面实行村干部述职述廉、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末位淘汰制,开展不胜任现职村干部召回管理工作,让不作为、乱作为的村干部“下台”。
二是夯实基层基础,为脱贫攻坚提供组织保障。开展“强村富民”行动。习水县每年投入经费500万元,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或党建经费直接投入等方式,支持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实体项目;采取县级领导挂帮、部门帮扶、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驻村指导,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一人包保一个村的方式,依托经开区、创新区、习部园区、全面小康攻坚区、县城区“五区”建设,大力发展“资产运营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产业带动型、土地经营型”等集体经济,至少新创建贫困村集体经济示范点10个,确保2016年上半年全面消除“空壳村”。
开展“组织建强”行动。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广泛调研列出村级组织问题清单,从严整顿村级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教育提升一批、调整撤换一批、考录选拔一批”的方式,按照行政村20%的比例倒排整顿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和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2016年,县财政确保村运转经费达到5万元/年、社区达到6万元/年,村干部人均报酬达到2000元/月以上,保障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采取县、乡、挂帮单位共同匹配经费,通过新建或改扩建,全面完善村级办公阵地及食堂、厕所、宿舍等配套设施,在生活、住宿上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
开展“结对帮扶”行动。坚持领导带头,建立完善“县领导挂帮乡镇包贫困村、乡镇领导挂帮村。坚持领导带头,建立完善“县领导挂帮乡镇包贫困村、乡镇领导挂帮村包贫困户”的责任制,按照“谁挂帮、谁负责”的原则,制定“结对帮扶”责任清单,县领导每月要深入挂帮乡镇和所包村调度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督促乡镇党委认真履行职责,帮助乡镇解决实际难题;乡镇领导每周要深入挂帮村和所包户,梳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结合实际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措施,帮助解决问题。建立“54321”结对帮扶机制,即正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5户贫困户,副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领导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科级以下干部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
三是强化智力扶贫,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建强人才队伍。精准扶贫、人才先行。组建1支远程教育助推精准扶贫产业辅导专家队伍,每名专家定点联系1个以上大型产业基地,每季度开展1次巡回辅导、现场把脉问诊。实施“三百人才行动”,开展百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从县乡农业机构选派100名农技人才深入一线,指导和培训农业技术,培育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开展百名“凤还巢”人才创业行动,引进和培养100名“凤还巢”人才,带动群众创业就业;开展百名人才志愿者扶智行动,从教育、卫生、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选派100名人才志愿者,精准服务贫困对象。
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深化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党员创业带富相关政策,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预算2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预算5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全县每年新培育农村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200户、返乡农民工创业户250户、农村致富带头人500人,带动就业和脱贫致富2000人以上。大力实施乡土人才战略,每村培育“土专家”、“田秀才”5名以上,带动农户发展产业。
网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