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梦桃小组现任组长王晓荣:梦桃精神代代相传
发表时间:2017-04-30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西安4月30日电(记者 蔡馨逸)“要当一个赵梦桃式的纺织工,干出个名堂、干出个状元。”这是26年前,王晓荣成为原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的一名值车工时,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如今,王晓荣是赵梦桃小组第12任组长,也是“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

  1991年,17岁的王晓荣带着憧憬和欣喜考入原西北国棉一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既然进到一厂细纱车间就要向赵梦桃学习,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工作第一天,父亲便叮嘱她。出生于纺织工人家庭的王晓荣,对于赵梦桃的事迹早已耳熟能详,而“梦桃精神”也犹如灯塔一般指引着她。

  赵梦桃是原西北国棉一厂细纱车间的一名工人。1951年,16岁的赵梦桃进厂工作,很快便凭着“高标准、严要求、行动快、工作实”成为厂里的业务骨干。1953年,赵梦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在她的影响下,厂里“人人当先进,个个争劳模”蔚然成风。1963年赵梦桃所在的班组,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命名为“赵梦桃小组”。时光飞逝,赵梦桃小组的组员换了一批又一批,原西北国棉一厂经历改制、重组、搬迁成为咸阳纺织集团有限公司一分厂。

  一手将线穿过气圈环,一手将纱管插在锭子上,再飞快地把线绕过导纱钩,掐头、挂钩……王晓荣手指飞舞、纱线不离手,娴熟地进行细纱“接头”。这是值车工最基本、最常用的技术动作,她每完成10个只需28秒,比企业规定的标准时间足足快了14秒。“同等条件下,做到最好”是王晓荣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为了苦练技术,王晓荣第一个开工最后一个下班,无论是接头、换粗纱还是在车床间巡回,她都反复练习、仔细琢磨。练接头,她的手指不知被纱线割破了多少次;拔纱管,手掌不知被蹭破几层皮。王晓荣摊开双手,手掌和指肚上布满老茧,“丝织品都不敢碰,一摸就把丝挂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作不到两年,王晓荣就在“梦桃杯”技术比武中被评为操作技术新秀。随后,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等荣誉肯定了她辛勤与汗水的付出。她改良创新的单手分丝包卷粗纱法,操作简单且保质高效,包卷一个粗纱可以节约一秒左右,并在车间推广。

  从值车工到细纱车间乙班教练员,再到赵梦桃小组组长,每当班组有新工人加入,王晓荣手把手指导技术,在嘈杂的车间里反复讲解动作要领,嗓子常哑到说不出话。“只有全组职工的技术提高了,生产力才能提高”她说,“不让一个姐妹掉队”是老组长赵梦桃的承诺。在担任教练员的几年中,她带领的班组在技术评比中始终名列首位。赵梦桃小组成员在认真工作,比学赶超的同时,也不忘帮助其他同志提高技术、完成任务。交接班时,帮助解决上一班留下的困难,不给下一班留问题。

  在生活中,她和工友亲似家人。女工陈金娟刚入厂不久时,曾因思念家人又没有路费回家急得偷偷掉眼泪,王晓荣知道后自掏腰包帮她买了车票。其他工友半开玩笑地讲:“现在新工说不来就不来了,小心钱打了水漂。”王晓荣笑说:“新工是不好留,但将心比心,困难时候帮一把可能就真把人留下来了。”现在陈金娟已经成为车间的技术骨干。

  把“梦桃精神”发扬到社会中,一直是王晓荣的心愿。2012年她当上赵梦桃小组组长,一年后便带领组员成立赵梦桃小组志愿服务队,加入陕西省慈善协会和咸阳市职工志愿者服务队。他们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植树、看望孤寡老人、担当交通协管员等,活动开展到哪儿,小组的旗帜就飘扬在哪儿。“‘梦桃精神’激励着我们在平凡岗位上踏踏实实工作,也应该成为更多劳动者的精神动力。”王晓荣说。

责任编辑:项 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