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时,抗美援朝老兵、94岁老人刘玉玺的追思会,在县殡仪馆悼念大厅举行,老人的亲人、曾经的同事,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自发赶来的群众来送老人最后一程。
3月14日傍晚5点13分,刘玉玺在长兴县人民医院与世长辞,他的生命定格在94岁。当天晚上,他的遗体被运往南京,按照他的遗愿被捐献用以祖国医学事业。
连日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对刘玉玺老人的事迹进行了转载报道。
“致敬最可爱的人!”“英雄长存!”“爷爷一路走好”……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与老兵告别。
薪火相传,他的生命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老兵不死,精神永存!
刘玉玺生平
刘玉玺出生于1930年,原籍河南,抗日战争后期,面对日军的最后反扑,他义无反顾走上战场,先后参加了100多次战役战斗,转战大半个中国。1951年3月,刘玉玺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8年,刘玉玺转业回到地方,在电信系统工作8年,在广播站工作24年,1990年12月,从原长兴广播电视局局长的岗位上正式离休。
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他都有
再过一个多月,就是4月26日长兴解放日了。往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总能看见老兵刘玉玺的身影。他佝偻着背脊,却发出洪亮的声音,一字一句叮咛着年轻人们,要为美好明天而奋斗。
“为美好明天而奋斗”,这朴素的一句话,对老兵刘玉玺而言,是一句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今天,在他的追思会上,我们站在苍劲的青柏间,沉痛哀悼刘玉玺老人驾鹤西去。他生前数位老同事在接受采访时都红了眼眶,他们这么形容:“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他都有。”
战争年代百次战役战斗,他以鲜血和生命相托;投身地方苦干实干,他以汗水和智慧相托;离休后万里单骑寻战友,他以思念和泪水相托;耄耋之年热心志愿宣讲,他以思政和勉励相托;直到生命尽头,捐献遗体,他以遗志和夙愿相托……
站在和平盛世之下,我们回望刘玉玺老人既平凡又极不平凡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所有的样子。
一、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的?是置身生死、不忘初心的。
战争年代的血与泪,是当下很多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1945年,抗战进入后期,正在抗日学校念书的“娃娃兵”刘玉玺,来到河北与山东交界一带,支援前线战斗。当时只有15岁的他,在后方帮助部队运输弹药和伤员。
烽火连年,次年二月,刘玉玺被正式编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第16旅侦查通讯连。
他从未动摇过——挺进大别山时,在重山雾瘴中,他身患严重疟疾,便请求同志将其捆在马背上,驮着行走了3天,熬过一劫。
他从未害怕过——上甘岭战役时,落在山上的燃烧弹,顺着山势滚到山洞口,他担心燃烧起来会威胁到通讯电台,情急中脱下衣裤,咬牙冒险将弹药扔下山去。
但他曾心碎过——在羊山战役中,一颗炮弹落在身边,他冒险救助伤员,激起的石头将其大腿砸伤,弄得浑身是血。战死的消息误传回家,母亲和祖母伤心过度相继去世。
在历经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西南战役、抗美援朝等100余次战役战斗后光荣转业,人们常称他为“英雄”,他却说:“真正的英雄都战死了,我们算不上英雄。”
而他一直在寻找英雄。从65岁至76岁这十多年间,他骑着一辆老旧自行车,跨越五万公里,辗转十几个省份,用“万里单骑”的形式,寻找殒身失散在炮火中的老战友,想要圆了亲手安葬他们的心愿。
二、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不畏困难、苦干实干的。
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的“大别山精神”,也成为刘玉玺一生的真实写照。1958年,刘玉玺转业回到地方后,他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在电信系统干了8年后,又在人民广播站工作24年,直至离休。
在刘玉玺担任原长兴人民广播站站长之时,全台只有17人。拉电线、抬杆子,这些小事,在他看来却都是大事,必须亲力亲为。
当时同为班子领导的戴敦明记得,有一天,广播站接到夹浦公社紧急来电,广播没有信号,播放不了。当时,站里负责抢修的线务员全部进村了,没有人可派。
刘玉玺二话没说爬上杆子,正当他拉紧广播线准备连接时,毛竹电线杆却意外断了,他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断了8根肋骨,伤了脊柱。送往医院后,清醒过来的刘玉玺怕给组织添麻烦,嘱咐工作人员不要把他受伤的事对组织说。
即便如此,他仍带伤上班,就是为了尽快避免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在他的牵头下,“水泥电线杆”置换“毛竹电线杆”的事宜被提上日程。
但困难接踵而来。戴敦明回忆,当时购买一根电线杆相当于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怎样减少成本办好事?刘玉玺组织员工自行购买钢筋水泥,在单位划出一块空地,依葫芦画瓢自己浇筑,成本减少一半。当第一根水泥电线杆,结结实实地矗立在人民广场前,刘玉玺和戴敦明都欣慰地笑了。
牵头领导“同轴电缆载波工程”的推进,亦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任务。这项邮电通信现代化工程所经之处,有山、有田、有人家、有菜园,组成部分之杂,令动员工作一度停摆。
刘玉玺凭借他极度亲和的个性、接地气的工作风格,直接在村里住了下来,一边帮着干农活,一边做好动员工作,最后成功促成搬迁事宜,让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三、共产党员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没有私欲,克己为民的。
刘玉玺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南下干部要带头”。这份“带头”,在他心里就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干活他要冲在最前,享受他要留到最后。
转业退伍的六百元“安家费”,他收下后转头就去购买了广播线材,供单位使用。而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主动把下放名额“揽回家”。
在那个年代,知识青年下放农村,就意味着要放弃现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薪酬待遇——大伙儿都在观望。
刘玉玺和妻子赵凤珠商量,他们家要身先士卒支持下放。于是,刚刚从省城进行专业进修的赵凤珠,主动放弃技术员工作,只身前往外地农村,以带动大家对国家政策的支持。
这一下放,就是五六年,甚至于回到长兴之后,赵凤珠都没有被正式安排工作,直到80年代才找到一份临时工作。
对于下放一事,赵凤珠也从无怨言,“他是一个无私的人,我也是一个无私的人,我们就想着让国家变好,我们相信共产党。”
这种无私,甚至体现在老人一家人的生活中——从不为家人谋福利,也从不为朋友行方便,甚至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自己。
九十多岁的他,一直住在老小区的五楼。戴敦明劝过他,跟组织提出置换一套更宽敞、楼层低的房子吧。但刘玉玺有自己的考虑,他想着只要修修补补能住人,就尽量不给组织添麻烦。这一住,便住了整整一辈子。
总有人会想,离休干部待遇好,他的钱都花哪儿去了?谁都不知道,刘玉玺默默捐了一辈子的善款。
下基层的时候,看见哪户人家穷苦,他总会看不下去默默塞些钱;新闻里哪个孩子生了重病,他总千方百计联系他们转些钱;其他省份地震洪水,他也特意写信支持再转账表达心意……他从不抽烟,从不喝酒,全然不去追求奢华享受,更不为子女谋取官职,心里装着的都是百姓疾苦。
四、共产党员是什么样子的?是永远发光、照亮来路的。
在老一辈的价值体系中,身为共产党员,是无上荣耀的事。刘玉玺早在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就已光荣入党。七十多年的党龄,让刘玉玺一直秉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
“我要一直保持和党的联系,一个共产党员没有组织,那就好像是没有家,没有娘一样。”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即便九十多岁的高龄,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五楼,他仍然坚持走下楼梯,走过几公里,亲手交上党费。
他曾说,趁着还走得动,就尽量到单位去跑一跑,到党支部跑一跑,谈谈想法和意见,“就怕时间长了,慢慢和党组织脱钩了。”
即便满头白发,但这一颗红心,仍然像极了他年轻时入党宣誓时的风华正茂。
他不仅将这颗红心放在心里,也立志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让党的奋斗史,洗礼更多后辈。
1990年12月,刘玉玺正式离休。每逢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日子,他都会忙着进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讲述战争历史及亲自参加过的战役战斗,继续发挥余热。
每次收到活动邀请,他从不拒绝,真情讲述老兵们为了理想信念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大变迁。
甚至关于身后事,他想的还是如何再多做些贡献。千禧年前,他得知遗体还可以捐献,便千方百计说服家人,终于在2004年正式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在遗体捐献证书内页的复印件上,清晰地留下了他生前的愿望和信念:将某些健康器官移植给活人利用,我将视为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生命的延续,印在了证书上,也刻在了长兴人的心里。今天,我们怀念他,怀念的是革命年代里觉醒的意识,是乱世纷争里坚定的信仰;是和平年代中不忘军魂的勇毅,是奋斗路上开山架桥的实干;是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担当,是共产党员无私忘我的情怀……
您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