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城街道成立3家残疾人庇护中心,让残疾人在家门口走向新生
发布时间: 2018-09-20

儿子现在病情好多了,还会与人交流,他的变化让我们整个家庭都重获了新生。”看着儿子小虞的变化,林女士高兴地说。

据林女士介绍,小虞患自闭症,平时很少与人交往,病情时好时坏。为照顾小虞,她不得不辞掉工作,在家专门看护。后经人介绍,她将小虞送到雉城街道一社区残疾人庇护中心。在该中心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小虞病情有了很大好转。

近年来,雉城街道相继成立3家残疾人庇护中心,通过对中心内的精神及肢体残疾人开展针对性康复服务和学习培训,让他们能够回归社会,自食其力。

建立阳光之家

雉城街道现有精神残疾人员106人,其中三级、四级精神残疾人员69人。平时这些精神残疾人员要么被关在家里,与社会脱节;要么流散在街头,容易伤害他人,导致亲属不能安心工作。

为此,2009年9月,雉城街道大西门社区成立长兴首家残疾人庇护中心——大西门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庇护中心,首批吸收了13名无固定职业、病情缓解或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轻度精神病患者。2012年和2014年,北门社区和高阳社区也先后成立残疾人庇护中心。

在残疾人庇护中心内,残疾人不仅可以使用文体设施,还能享用免费午餐,且所有手工劳动收入归个人所有。

小西门社区居民小潘因意外事件导致肢体残疾。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身边身体健全的同龄人快乐工作、学习,她感到越来越苦恼。几年前,家人将小潘送到大西门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庇护中心。在这里,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指导她进行康复训练,而且学习相关知识。

通过近一年的康复训练,小潘的身体有了好转。去年,她被推荐到欧尚超市工作,由于勤快肯干,很快成长为一名熟练的蛋糕销售员。

据雉城街道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周怡介绍,目前街道共有3家残疾人庇护中心,按照就近原则,吸纳了辖区各社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49名。通过精心护理治疗,已有30多人回归社会;10余人通过培训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能够自食其力。

独特的“四疗法”

据悉,肢体和精神残疾人员进入残疾人庇护中心(工作人员将之称为“入站”)后,中心会为其建卡立档,包括健康体检表、病历卡、社会资料卡、家庭看护组登记卡等。辅导员除了做好保管及登记工作,还对他们采取独特的“四疗法”,即对残疾人进行“工疗、娱疗、体疗、话疗”等康复治疗,使他们的精神和意志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据北门社区残疾人庇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心除了定期开展精神检查、心理咨询、家长会议、上门随访,还经常和家属电话介绍学员近期表现,为家属配合治疗提供辅导。同时合理安排工疗的内容,即安排一些力所能力的劳动,如贴钻石画、做绢花、剪线头之类比较简单的劳动,并计件给予一定报酬。对一些残

疾程度较轻的人员,工作人员则教他们制作纸兜、囍字、十字绣等工艺,并不定期举办才艺作品展,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钱大姐患精神疾病20多年,在没有进入残疾人庇护中心前,她很少独自走出家门,整天闷闷不乐,让家人很苦恼。在残疾人庇护中心,她学会了刺绣,制作的彩珠作品活灵活现,工作受到肯定,精神状态也大为好转。

在残疾人庇护中心,工作人员每周都要给残疾人上素质教育课,教他们一些生活的基本常识,如交通标志、文明礼仪等。此外,还教他们认字、唱红歌、背《三字经》 《弟子规》,教他们做家务,并尝试动手包饺子。工作人员还会组织残疾人参加社区卫生大扫除活动,定期带他们到县内一些景区景点旅游,以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帮助残疾人就业

据了解,为切实减轻残疾人家庭负担,雉城街道已经为残疾人庇护中心内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申请低保、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重残托安养补助。

每名结对的党员干部在春节和“七一”期间会带礼物或红包上门慰问,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社区开展的各项节日慰问活动,如元宵节送汤圆、端午节送粽子、中秋节送月饼,志愿者送服务,也会首先考虑这些残疾人。

“仅这些还不够,我们要为他们提供精神方面的服务。”据周怡介绍,肢体及精神残疾人员经过一定量的康复训练和技能学习,具备了相应的劳动能力。在交流中,不少残疾人表示,希望依靠双手养活自己。

近年来,雉城街道选择一些基础设施完善的社区,以社区办公大楼为场地,设立残疾人庇护车间,承接一些企业生产加工或组装业务。这样残疾人能就近在社区上班。对于残疾人而言,熟悉的环境更有利于身体康复;对残疾人家庭来说,则减轻了家庭负担,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监护人。

与此同时,各社区残疾人庇护中心还通过残联及街道牵线搭桥,联系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前不久,经雉城街道残联努力,我县某企业与辖区残疾人庇护中心结对,共吸纳了40多名残疾人就业。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