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庭故事”征文:福来:省在囤尖余囤尾

父亲生于上世纪50年代,祖母给父亲取名福来,就是想让福气一直在父亲身边。
  父亲幼时读过几年书,在当时的农村,也算个“beplay官网app 人”。因家贫无法继续学业,后去了当地的一个煤厂干临时工人,虽然只是临时工人,但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贫困的农村,父亲工作仍让很多人羡慕。父亲挣钱非常少,但父亲都一分不花地全交给祖母。
  父亲兄弟姊妹五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和母亲刚结婚就与祖父母分开单过。听母亲说,刚开始和祖父母分家的时候,除了有三间土房,什么也没有,但父亲十分勤奋,因为他知道,虽然名字是“福来”,但福不会凭空而来,需要自己努力争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父亲便不在煤厂干活,专心和土地打交道,浑身泥土味,骨子里却深藏着坚定的信念,千方百计赚钱供我们兄弟姐妹4人读书。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地里的收入,大部分都作为“公粮”和“提留”上交,很多家庭终年难吃几顿饱饭。我们家却没有挨过饿,父亲也总能在过年的时候变着法儿让我们兄弟姐妹吃上几顿白面馒头。现在想想,父亲好像从来没有吃过,一直和母亲啃着窝窝头。父亲常对我们说,居家过日子,要勤奋,更要学会早做打算。父亲举了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像缸里的粮食,粮食满的时候,多节省,这样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白面馒头,这就是父亲“省在囤尖才能余囤尾”的人生信念。
1996年,我考上了县城的高中,那时,高中入学分好几个档,一档只拿700多元钱的入学费用,我是二档,要拿2700多元钱。对于整天土里刨食的农村家庭来说,2700元钱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我准备复读,父亲不让。父亲说,你考了个二档,已经给家里省了不少钱,要是三档得5000多元,再说,早上一年,可以早点打好基础。父亲怎么筹集的钱,不愿多说,我也没有多问,只知道自此以后三年的时间,父亲和母亲都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
  持家,父亲信奉“省在囤尖才能余囤尾”。生活中,父亲做事也都是早做打算,在村里还没有人做生意时,父亲早早的和母亲收花生,打花生,做起了小生意。在2000年前后,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开始进城打工或做生意,村里好多人一年就能赚一个农用三轮车回家,但父亲没有出去。
  祖父祖母年龄渐大,祖母身体也一直不好,经常住院。父亲是家中长子,虽然有一个弟弟三个妹妹,但二弟一家长年在外打工,三个妹妹也都远嫁他乡,无法长期照顾。2002以后,祖母长年吃药,腿也彻底无法行走,只能长期依靠轮椅,还要定期住院检查输液,直到2011年祖母离世,父亲一直守在家里。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亲和母亲却用十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孝’。祖父年轻时落下哮喘的毛病,冬怕冷、夏怕热。为了改善的祖父居住条件,父亲把省吃俭用的钱全部拿出来给祖父居住的房间装上了空调。
  如今,我们兄弟姐妹4人都已结婚成家,我和妹妹更是在外乡安了家。每年春节回去,工作中有解不开的疙瘩都会和父亲说,而父亲总会对我们说,“老辈人常说‘省在囤尖余囤尾’,干工作也要如此,凡事早做打算,开头抓紧,多干点,这样后期才能更好干。”父亲的内心世界有多大、想法有多深,可能我永远也不能真正读懂,但我却在父亲“省在囤尖余囤尾”的人生信念学会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刘宪营)

分享到:
4.55K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版权声明|联盟网站|投稿邮箱|网络文明传播志愿者登录|联络员登录

烟台市委宣传部 烟台市文明办主办

烟台文明网 版权所有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