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4

孔德娟和志愿者们节日时给低保户包饺子
午后,阳光洒进孔德娟家阳台,几盆绿植沐浴在缕缕阳光中,像是高光灯下的芭蕾舞演员,挺拔,向上。
“我觉得我和我儿子两个人现在非常幸福。”孔德娟脸上洋溢的笑容诠释了她口中的“幸福”二字。在过去的33年里,孔德娟没有放弃对脑瘫儿子的抚养和教育,终于让儿子重获新生,用母爱书写了一段传奇。
传奇背后,充满着荆棘、委屈和彷徨,但孔德娟却如阳光下的绿植,挺拔、向上,用无比灿烂的笑容迎接生命中的一道道坎。
心有阳光自芬芳。这是孔德娟用一生顽强坚守的信仰。
让生命闪闪发光。这是孔德娟对自己余生的一份承诺。
而今,坚毅的孔德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传递爱心的“使者”。“有那么多人帮助我们娘儿俩,我们要知道感恩!”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的成立,让带头人孔德娟成为有名的志愿者“孔大姐”,社区孤寡老人家、老年公寓、自闭症儿童家……孔大姐志愿服务的脚步从未断过,而且越来越有力!
晴天霹雳——孩子四肢瘫痪
走进孔德娟家,映入眼帘的是她跟儿子牟村的照片,有的挂在墙上,有的立在柜子上。每张照片里,两个人都是笑容满面。
可谁又知晓,这笑容背后,母子二人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困苦。
1983年8月28日,26岁的孕妇孔德娟躺在手术台上,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她死里逃生,难产生下自己最挚爱的儿子牟村。
三个月后,盼来了儿子的百日,沉浸在幸福中的孔德娟请来亲朋好友到家里共同庆贺。推杯换盏之间,孔德娟听到了一种声音:“这孩子对吗?百日的孩子为什么全身软绵绵的,眼神呆滞毫无表情,很可能是个残疾。”
这个声音犹如一只恶魔的手,将孔德娟从幸福中撕拉出来,让这位新妈妈措手不及:“不!不!不!孩子早产、难产,不能跟正常孩子相比。”然而,亲朋好友的猜测却无情地成为了现实。烟台、青岛、石家庄、北京、上海……走遍几家大医院,医生给出了的统一诊断结果:因母体患病休克,导致婴儿缺氧而引发小脑萎缩,语言功能障碍,四肢瘫痪。“小脑脑瘫,一生不能站立,成人之后,能扶着板凳挪步就不错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从上海权威医院回来的火车上,孔德娟脑海里萦绕的全都是医生的这句话,话里的每一个字似乎都有千斤重,压得孔德娟喘不上气。
咬牙坚挺——“要给孩子最好的生活”
“上帝赐给我们这样的孩子,我们就应该努力治好孩子,如果要二胎就等于提前给这个孩子判了死刑。”从上海回到家中,丈夫想要生二胎的想法被孔德娟一口否定,她几乎嘶喊出来:“孩子是我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我有责任抚养他,教育他,给他最好的生活!”
然而,这样的分歧导致夫妻间越走越远,最后两人不得不选择离婚。
有人曾跟孔德娟说,趁着年轻,赶紧找个人嫁了吧,别苦了自己。也有人给她支招:这样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你把他偷偷放到福利院门口吧。
孔德娟哪里肯!
“砸锅卖铁我也要把儿子的病治好!”时至今日,孔德娟想起那段黑暗的日子,仍然心如刀绞。那日子怎么熬过来的,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些年,孔德娟除了上班,最重要的事便是推着儿子推拿。听说福山有位大夫推拿好,孔德娟每天下班后,用自行车带着儿子去三十里外的福山给儿子推拿治疗,不管风霜雨雪、严寒酷暑。
后来,为了能够时时刻刻陪在儿子身边,孔德娟干脆办理了停薪留职,申请去清扫公厕。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母子俩在公厕旁边有了一个8平米左右的“小家”,这样一来,孔德娟就能在工作的同时照顾儿子,寸步不离。这一住,就是10多年。
为了攒钱给儿子治病,孔德娟将自己的生活开支压缩到最低,一日三餐,米饭馒头菜汤咸菜。她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给厂里加工干零活,整夜不睡觉,有时也只能挣几十块钱。“在我心中,点点血汗钱就是儿子的救命钱。”
创造奇迹——“儿子开启了新的人生”
几十年来,孔德娟抱着儿子四处求医问诊,几乎踏遍了任何可以给她希望的医院。一次次地打击,一次次地希望,一次次地挣扎,孔德娟只有一个信念———与苦难搏斗,把儿子的病治好。
孔德娟心里清楚:给了孩子生命,还必须教会他如何自食其力。所以,即便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也从未忘记给儿子良好的教育,孩子没法上学,她便每天晚上一边干着活,一边教他识字。后来经过反复思量,为了让儿子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负债累累的孔德娟做出了一个“重大举动”———花5000多元为儿子购买了一台电脑,她要让孩子用脚学会操作电脑,与外界交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9年时,转机出现了。
孔德娟从电视新闻上得知,济南的一家医院引进新技术,正试验治疗脑瘫这种病,这让孔德娟彻夜未眼:“带儿子上济南!”
经过4个多小时的手术和漫长的住院治疗,儿子的病情有了突破性的好转,能坐稳,能站立,能迈步学走路了!
经过两年的集中治疗和锻炼,孔德娟和儿子终于熬过了最严峻的考验。用毅力和坚强,向人生的苦难宣战,向病魔挑战!看着儿子摇摇晃晃地迈出第一步,孔德娟再也忍不住,掩面而泣,多少年来的付出,她此刻只有一个字———值!
凭借多年来孔德娟坚持不懈的教育,儿子牟村依靠积累的文学功底和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在街道觅到了一份宣传工作。“他非常开心,一上班就去社区走访,每天坚持写稿子!”孔德娟欣喜十分。
今年母亲节,牟村还专门买了几束仿真花送给母亲,孔德娟把它放在了进门最显眼的位置。儿子长成孝敬、自信和独立的人,也是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传递希望——“把阳光送给更多人”
2013年,孔德娟和儿子在芝罘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的帮助下,组织成立了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那么多人的关爱,让我们成为一对幸福的母子,人要懂得感恩,我们要把阳光送到更多人心里去,使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感恩,是孔德娟和牟村经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也是他们坚持履行的诺言。
两年前,孔德娟得知一位名叫“晓辉”的女孩与儿子患有同样的疾病,同时由于苦闷和自卑,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我们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苦难困惑,我们两家有缘相识,共同努力,让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孔德娟找到女孩的母亲,坚毅的目光给了这对母女勇气。
从那时起,孔德娟和她的服务队志愿者们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把晓辉接到自己家来住,帮她洗澡、做饭,并让牟村与她交流沟通。牟村第一个月的工资,就帮晓辉装上了宽带,给她与外界交流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个好人带动一批好人。在孔德娟和牟村的影响下,现在整个服务队有400多名志愿者。这其中,既有从国外回来的硕士志愿者方文,也有调班参加每一期志愿活动的上班族邢彬彬,还有带动同学一起投身公益的大学生宋欣欣,更不乏成功的企业家范晓苹……
这些志愿者,共同诠释着一个城市标签,这个标签就叫做——大爱。
自成立以来,道德先锋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各类志愿服务80多场次,服务人群达600多人次。“下一步我们想继续扩大志愿者的规模,争取奇山街道的每个社区都有我们的志愿者,让每个社区需要帮助的人都能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温暖。”孔德娟说,自己做志愿服务,只想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奉献每一份光和热。(烟台日报 记者 王文 曲妍妮 通讯员 石凯 杨冬冬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