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足“绣花”功夫 绘制城市新画卷-渭南文明网

下足“绣花”功夫 绘制城市新画卷

——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精细化管理工作纪实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2-03-25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自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近年来,作为“城市大管家”的渭南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积极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致力打造法治城管、民生城管、智慧城管,让美丽渭南的名片绽放新光彩。2021年,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被国家住建部评选为“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表现突出单位,获得全国通报表彰。率先启动了为期两年的全国“两违”(违法建设和违法审批)清查整治工作,在全省率先建设“两违”清查整治信息平台,受到省住建厅通报表扬,违章建筑拆除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荣获市级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等称号。如今,美丽渭南,正踏着城市发展的新节拍,成为渭南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春分已至,湭河垂柳吐芽,碧水荡漾;漫步渭南城区街头,道路标线施划更新,增补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街景花海扮靓城市,一草一木皆有文章,线上线下“智慧城管”让渭南越来越有“城市范”……近年来,随着渭南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群众处处都能感受到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的喜人变化。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的旨归是百姓的安居乐业。如何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局长任教训强调,“渭南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要以改革回答时代之问,以主动担当作为回应人民期盼,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下足‘绣花’功夫,从精细处入手,从群众关切的事做起,一针一线‘织出’温馨靓丽的城市空间,‘缝出’安全有序的城市运行,以实际行动让群众的生活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牵住“牛鼻子” 坚决拆违治乱着力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

“三分建,七分管。”加强城市管理是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内在要求。202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坚持把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第一标准,牢牢牵住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这一“牛鼻子”,坚决拆违治乱,实施“铁腕治霾”,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城管”工作格局,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城市管理务实创新带来的变化。

构建“大城管”格局,城市精细化管理取得新成果。2021年,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以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以狠下“绣花”功夫的姿态,着眼于城市治理的细节,加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落地落实,着力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凝聚工作合力。在全省率先启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三年行动,组织编制了《渭南市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试行)》和《渭南市城市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渭南市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标准、运行体系和长效机制,《标准》涵盖了城市市容市貌、户外广告、环卫设施、绿地建设、城市道路等17类、71项、843条10万余字的管理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了城市精细化管理进程,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谁说了算、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

坚决拆违治乱,违法建设整治取得新突破。率先启动为期两年的全国“两违”清查整治工作,在全省率先建设“两违”清查整治信息平台,全面形成隐患排查问题清单的认证、处置、责任、时限、措施、结果、验收整个闭环流程,受到省住建厅通报表扬。2021年全市完成了对各县(市、区)建成区范围内26265栋房屋建筑和1080栋在建房屋建筑排查建档工作。违建“双清零”成效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1135处,拆除面积51.8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共拆除各类违法建设659处,拆除面积34.3万平方米,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实施“铁腕治霾”,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取得新进展。全市各级城市管理执法部门高标准落实“围挡、硬化、覆盖、冲洗、洒水、绿化”六个100%措施,严格执行红黄绿挂牌制度,按阶段、分重点先后开展了建筑工地扬尘攻坚行动、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百日攻坚行动、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提升行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形成了“属地负责、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市405家建筑工地全部安装视频监控和在线监测设施,并与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联网。全面完成了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十四运会期间各项环境保障工作高标准落实。

从精细处入手用心织密城市治理的“针脚”

持之以恒改善民生福祉

城市的痛点在哪里,城管的工作重点就在哪里。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从精细处入手,从群众关切的事做起,用心织密城市治理的“针脚”,积极打造“民生城管”,持之以恒改善民生福祉。

随着渭南市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停车难成为有车一族的头疼事。2021年,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大力推进智慧停车平台建设和新增泊车位建设。依托无线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图像识别算法等优势技术,全面建成了中心城区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并于2021年12月1日起上线使用,进一步推动了渭南智慧停车管理向市场化、专业化、智能化、规范化发展,有效调节了停车供需,停车难问题得到了极大解决。

2021年中心城区已新建公共停车泊位总计4538个(其中政府投资建设3700个,引入社会资本建设838个),已全面完成“新增中心城区停车位3500个以上”的工作任务,并超额完成1038个,新建停车泊位的投入使用,大大缓解了中心城区停车难的状况,特别是在南塘路、金水路、杜化路等停车问题突出路段新增停车泊位,极大程度地解决社会关注和群众反映突出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受到市民的广泛认可点赞。

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做到群众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找着办,切实解决群众难点热点问题。围绕构建“管理规范、停车有序、安全便民”的停车管理目标,建立“城管、交警”执法联勤机制,集中组织开展了停车秩序专项整治行动,对城市道路路内、路外违法停车行为依法实施严管重罚,清理拆除占用公共停车空间的石墩、围挡、路桩、绳索等设施,最大限度地还路于民,切实解决城市停车乱问题。

公园广场是城市的“面子”,绿化是城市的“里子”,是衡量一座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2021年,渭南市全面启动了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市共补植补栽各类乔灌木竹类27.6万株,治理黄土裸露面积约102万平方米,让绿色成为这座城市的主色调,全市“三绿”(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显著提高,为全面提升渭南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和绿色开放空间,实现景观优美、清新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市城市管理执法局先后深入开展12项城市精细化管理专项整治行动,共取缔马路市场38处、占道经营8809处(次);规范店外经营6772处(次);清理乱摆乱放2776处、野广告46272处、占用公共空间设施194处,有力推动渭南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城市管理数字化 为民服务更便捷

智能化让城市更美丽

一城之美,在于使民舒心、顺心,更使民安心。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城市人口逐渐增多,城市管理工作范围扩大、对象增多、情况也日渐复杂。如何高效处理各种城管事件,为市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市级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智慧城管是实现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到精细化和长效管理的重要手段,2021年,按照科学、精细、长效的原则,市城市管理执法局从群众关切着手,重点解决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加快智慧管理建设步伐,打造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推动数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级,先后对各县(市、区)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5次专题调研、4次专项检查,摸清了各县(市、区)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根据现状制定了县(市、区)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方案,列出了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实施步骤,县级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市级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建成。目前,临渭、高新、经开、大荔、合阳5个县(区)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已实现和市级互联互通,全市形成了“一级监督、两级指挥、三级管理”的城管执法工作机制,达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同时,结合全局组织的大学习大练兵活动,在渭华干部学院对各县(市、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全面提升平台建设、管理、运维水平,城管执法系统应用信息系统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据统计,2021年,通过数字城管综合服务平台受理群众投诉反映问题1100余件,按时响应率100%、办结率100%,有效发挥了数字城管“千里眼、顺风耳、飞毛腿和指挥棒”作用,真正做到了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回复,确保了各类城市管理问题的有效落实。

渭南变美,与有荣焉。渭南城管人以“绣花”功夫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扮靓城市“高颜值”,提升城市“高品质”,不仅描出城市发展的亮丽图景,更“绣”出群众期待的美好未来。

晨曦朝露去,披星戴月归。在让城市变美的新征程上,渭南城管人怀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守正创新,破立并举,砥砺奋进,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最讲认真”的精神状态,以“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奋力谱写渭南城管事业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渭南日报记者 史王萍 通讯员 马峰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