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群:250917589|
- 电话:0913-2126295|
- Email:1185550055@qq.com
在我市,有这样一位少年,3岁时为了帮助父母,他开始学着擀包子皮。7岁时,他被评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8岁时,他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如今,就读于临渭区西张小学六年级的赵泽华依然是一名知孝心践孝行的好少年,他怀揣理想,发奋读书。近日,记者走近赵泽华,探寻这位“新时代好少年”的成长故事。
赵泽华
包子铺里的孝心孩童
7岁那年,赵泽华“火”了。
赵泽华的父母是蒲城县桥陵镇赵坡村人,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2012年,在赵泽华还不到1岁的时候,两口子开了一家包子店,每天起早贪黑做包子。父母的这份辛苦,幼小的赵泽华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3岁起,他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擀包子皮,主动帮父母干活。
“孩子从5岁正式开始擀皮,一个上午要擀500多张包子皮,这是店里每天所需量的三分之一。”赵泽华的母亲孙小勤说,他们从未想到儿子以这样的方式帮忙,更没想到无师自通的孩子能这般“给力”。孩子懂事的样子让两口子心疼不已,但小泽华却无比坚定:“我多干一点,爸爸妈妈就能轻松一点。”
每天清晨,赵泽华比同龄的孩子早起一个小时,他不声不响,穿着大人的围裙就开始“上岗”,左手拿面团,右手挥舞擀面棒,包子皮擀得又快又好。不仅如此,他还帮着招呼客人、打扫卫生……瘦小的身影穿梭在包子操作间,引来许多顾客不住地惊叹。
父亲赵兴民将儿子擀皮的画面拍摄下来发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记录美好,视频很快引起了网友关注。2019年,7岁的赵泽华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全国最美孝心少年”,走上了央视的颁奖舞台,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间,赵泽华的周围溢满了赞美的声音。
“爸爸妈妈对我的影响很大,小时候我去爷爷奶奶家或者外公外婆家,他们总是‘抢’着干活让老人休息,我也想让我的爸爸妈妈多休息。”在赵泽华看来,他的孝心和善良跟父母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爸爸还经常带着我做好事,他带我去福利院看望小朋友,带了肉馅给他们包饺子,教他们擀包子皮、饺子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赵泽华把自己攒了好几年的压岁钱全部捐给村委会用于疫情防控,他说,作为少先队员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0年10月,赵泽华被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面对荣誉,赵泽华感到开心,但他没有让兴奋感持续太久。“帮助爸爸妈妈本来就是我应该做的,以后我还得继续努力,不能骄傲自满。”他平静地说。
赵泽华回答课堂提问(左一)
多才多艺的正能量少年
室外寒风凛冽,在临渭区西张小学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在踢球,颠球、控球、盘带、过人、传球……赵泽华作为足球校队的一员,在球场上肆意挥洒着汗水。
同样的年纪,赵泽华看起来比其他孩子略显瘦小,黝黑的皮肤更衬得脸上多了几分坚毅。而在班主任穆老师眼里,赵泽华不仅品学兼优,还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平日里,大家知道赵泽华喜欢踢足球、会弹钢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学校举办的一次艺术节上,热爱集体活动的赵泽华自告奋勇,以一段街舞“惊艳”了全场。
赵泽华与同学踢足球(左二)
“他是一个低调沉稳的学生,我们都不知道他这么多才多艺,可以说是一鸣惊人。”提起赵泽华带来的“惊喜”,穆老师高兴得合不拢嘴。
一直以来,为了让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关注,老师并没有在班级过多地强调赵泽华的事迹,赵泽华也从不提自己获得的荣誉,但他却以良好的习惯凸显了榜样的力量。在家长会上,不少家长向老师反映,自家的孩子常常把赵泽华挂在嘴边,渐渐开始承担部分家务,更学会了关心父母。
“他看起来很普通,但又不普通,我常常看到他帮助同学,但他从来不宣于口。”穆老师说,面对荣誉和赞美,赵泽华有着超乎自己年纪的淡定。
赵泽华登上央视领奖舞台(图片来自网络)
坚定不移的报国志向
转眼间,赵泽华已经从擀包子皮的孩童成长为一名少年,家里的包子店不再经营,父亲在外务工,母亲一边打工,一边陪读。
虽然不用再擀包子皮了,但孝顺刻在了这个少年的骨子里,赵泽华一如既往地心疼母亲,在学习之余主动分担家务,给了母亲莫大的宽慰。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品德始终是最重要的,妈妈希望你能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妈妈孙小勤对儿子的嘱咐。
西张小学是“八一爱民学校”,爱国主义氛围浓厚,校园里的英雄墙上布满了爱国英雄的光荣事迹,赵泽华常常在英雄墙下驻足观看,长期的耳濡目染让“红色”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芽。
“解放军才是我要追的明星。”谈起自己梦想,赵泽华十分笃定地表示,自己想去参军。他甚至还规划了更具体、更长远的人生路——“当兵是我一定要实现的梦,但我还要学好beplay官网app 课,退伍以后继续读书,将来做一名科学家报效祖国!”
对于自己获得的荣誉,赵泽华十分清醒,“不提起这些事我根本不会想起来,这些荣誉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责任,我会一直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少年的梦想质朴又诚恳,赵泽华的成长之路处处展示出向上向善、孝老爱亲的少年精神风采,他的故事也是新时代中国少年成长的一个缩影。(渭南日报 记者 陈墨怡 雷沛)
上一篇:龙年有“画”说 共绘中国年
下一篇:棉衣送儿童 爱心暖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