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波清流入画来-渭南文明网

碧波清流入画来

——渭南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综述

来源:渭南文明网  时间:2022-09-08

  晨曦微露,湭河水面薄雾萦绕,宛如仙女戴着羞涩的面纱;轻涛抚岸、虫鸣鸟语,汇成一首悦耳的晨曲。早起的市民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晨练的身影跃动在雾色之中。

  一河碧水倒映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步伐,更是优美生态带给人民的幸福和欢乐。

图为:渭南石堡川水库

  2016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多年来,渭南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切嘱托,以美丽渭南建设为引领,以“幸福河湖”建设为目标,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工作,以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强力推进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河湖管护水平不断提升,一条条河流、一座座水库经过“洗礼”正重新焕发光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高位推动 保水是一道必答题

  发展的底色是绿色,河湖是我们生存的依托,守护绿水青山是一道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基于这样的认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河湖长制工作,将其作为打造生态渭南、绿色渭南、文明渭南的重要抓手,推进全市河湖长制深层次、高质量开展。

  2017年起,我市全面建立了市域与流域相结合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由市委书记、市长任总河湖长,市委副书记、主管副市长任副总河湖长,将河长制工作摆在全市重要位置。全市共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河湖长2538名,河湖警长262名,其中市级总河湖长2名,副总河湖长2名,河湖长16名,警长9名,覆盖了全市68条主要河流、1个湖泊、98座水库、147座淤地坝以及739个涝池。

  各级河湖长积极履行巡河、管河、护河、治河工作职责,2017年以来,全市2538名河湖长共巡河38.59万人次,县级以上河湖长巡河2148人次。河湖长制推行以来,先后出台建立河湖长巡河、市级联席会议、联合执法等10余项制度,2021年在全省率先建立“河湖长+检察长”工作协作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形成河湖保护合力。市县聘请108名河流义务监督员,组成义务监督队伍,并与共青团渭南市委联合建立起市、县、镇三级“河小青”队伍体系,充分完善了市级河湖社会监督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了党政主导、河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保护新格局。

  通过科学部署,精准施策,我市各项任务稳步推进。严厉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针对乱占、乱建、乱采、乱堆等群众关心的河湖突出问题,有力开展了“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黄河清河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先后整改销号“四乱”问题463个,整改拆除违法建筑2.37万平方米,清理建筑和生活垃圾9.25万吨,取缔非法采砂点74处,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2250米,清除违规种植大棚550平方米,并整改完成3个河湖岸线利用违法违规项目,解决了一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老大难”问题,河湖面貌大大改善,河流行洪能力大大提升。

  河湖长制不仅擦亮了河湖的本色,也让河湖的清流直抵人民“心”间。

制度创新 治水也有大智慧

  守护好一江碧水,不仅要有决心和责任心,也需要有智慧的方式。

  “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生盐蓬草,不长庄稼苗”,这是渭北盐碱内涝的真实写照。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解决内涝、盐碱灾害,数万农民人工开挖排碱沟渠,历时27年时间,终于建成了干、支、分、毛沟约450条,为渭北控制地下水位上升、防治内涝、改善耕作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渭河以北的防汛抗洪能力。但工程建成后运行的十多年间,因缺乏管护经费、群众耕作破坏、基础设施占地等,导致排水(碱)功能严重丧失,土壤盐碱化程度越来越严重,内涝灾害频发。

  2021年,市委、市政府探索创新渭南模式河湖长制,将治理河湖的先进经验用于排水(碱)渠,建立健全渠系河长制管理体系,通过设立市、县、镇、村四级渠系河长,让每条渠道都有自己的“负责人”,并引导广大群众参与渠道生态保护、管理、监督,多方力量协同实现管理保护全面覆盖,掀起了春季农田排水排碱工程恢复保护工作热潮,全市完成排水干沟清淤150.8公里、支沟376.7公里,田间工程开挖清淤278.5公里,总清淤量221.8万立方米,同时栽植防护林2万余株,清淤“大会战”首战告捷。同时,将渠系治理管护工作成效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以考核作为“助推器”,全力推进渭北排水(碱)渠系重新贯通,充分利用河湖长制宣传机制,进行农田排水(碱)渠恢复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形成党政领导牵头、联席单位合力、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恢复保护工作合力。

  如今,排水(碱)渠底部平整开阔,两侧绿植成荫,中间河水清澈,汩汩而流,翠鸟蹁跹,呈现一番生态和谐的景象。

  位于华阴市的长涧河紧邻城区,穿城而过,往北流入渭河。多年以前,原河道滩涂杂乱分布,排污口随意可见,生活垃圾到处堆放,河道行洪不畅。近年来,华阴市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以实施综合治理,打造示范河湖为目标,科学编制《华阴市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合理整治长涧河流域河道水系。一河两岸项目(长涧河城防段)属于华阴市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核心工程,于2017年7月4日开工,综合治理河道3.37公里。经过3年集中整治,提高了城区段堤防的防洪能力,使其满足50年一遇洪水设防标准。同时保证河流生态基流,丰富河流驳岸型式,增加河流生物多样性,初步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截至2020年1月20日,工程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陆续对外开放。现在的长涧河一河两岸风光旖旎、水天一色,流域综合整治成效显现。

  蒲城县则紧紧围绕“水清、岸绿、河畅、生态”河湖管理保护目标,突出“携手清五乱、保护母亲河”“排碱渠清淤大会战”“碍洪整治大排查”等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创新制度抓监管,规范管理抓提升,联合执法攻难关。经过几年集中治理,全县河湖面貌日渐好转,河流一天比一天清澈,河湖环境明显提升……

  因河制宜、科学整治的河湖长制,让渭南绘就出了如画美景。

全民河长 实现河湖共治共享

  全面治水不仅是“政府治”,更是“全民护”。我市河流众多、水情复杂,决定了河湖巡查管护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全民参与共同治水,也是我市河湖管护工作的一大亮点。

  近日,华阴市华西镇区域巡(护)河员李兴朝正在参加“全国最美民间河湖卫士”评选。每天清早,李兴朝都会带上巡河记录本出门巡河,他巡查时不仅会做好巡河记录,而且还会及时清理河渠水面和堤防渠岸的生活垃圾。对河渠管理范围内的乱倒、乱排、乱占、乱建等行为,会及时制止并上报。在他的带动下,村民守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很多村民都主动参与到河道治理中。汛期李兴朝又顶着烈日、冒着酷暑坚持每天巡堤,对险工险段加大观测次数,做好记录及时汇报。现在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在岸边散步、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为引导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营造全民参与、共管共治的浓厚氛围,我市聘请108名市级河流社会义务监督员,建立起市级河湖社会监督网络体系。社会义务监督员大多为退休村干部、村里老党员以及镇、村保洁员,如今在“民间河长”的岗位上,争做绿色理念的传播者、自然环境的捍卫者、生态建设的实践者。2021年11月,我市制定印发《渭南市青少年“守护碧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渭南市、县、乡三级“河小青”队伍体系,在全市青少年群体中开展“保护母亲河,争当河小青”活动,调动各方积极参与河湖管护工作,在全社会形成爱河、护河、治河的良好氛围。

  各级河长知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责于行。“民间河长”“河小青”纷纷涌现,有奖举报、河湖长制宣传进校园进社区等护河形式丰富多彩,全民参与河湖管理保护的氛围日益高涨,河长制工作网络向末端延伸,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保护网已然展开,共治共享氛围愈加浓厚。在齐抓共管、多措并举的管理机制下,一个个水环境治理的重点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一条条生态河湖,像一条条玉带,镶嵌在秦东大地上。

  多年来,我市把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不断推进河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河湖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河湖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河湖长制实现了从“有名有实”到“有能有效”的巨大转变。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水资源的保障能力要求更高,人民群众对干净、整洁、优美河湖的诉求更加强烈。接下来,我市将一如既往将河湖长制作为河湖系统治理的重要抓手,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坚持强化党政主导、河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保护工作体系,推动我市水域岸线管理更加规范,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治理保护更加有效,全市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