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在这里】
让党史学习教育贴近百姓、将志愿服务精神接续传递、让文明实践接地气聚人气……近年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理论宣讲、beplay官网app 活动、志愿服务、文明传承等品牌,成为宣传群众、动员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综合性阵地。
串联红色资源 打造党史教育新阵地
位于武昌区中华路街道的都府堤,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巷”,在这条全长417米的马路上,集中分布着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毛泽东旧居、中共五大会址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等4个红色场馆。作为一处红色教育宝库,都府堤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各地的参观者学习打卡。
行走在这条草木葱郁、铺满青石的“红巷”里,很容易会遇到一群身着红色马甲的老年义务讲解员,他们被亲切地称为“红巷爷爷”。这个团队的成员平均年龄70岁,每天活跃在“红巷”里,为参观者义务讲解革命历史、传播红色故事。
“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里花了4天时间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作完成,这里也是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选举产生的地方……”作为“红巷爷爷”团队的发起人之一,邓广东每次讲解都要花上近1小时,参观者多时,这样的讲解每天要进行两三场。
都府堤不仅是红色景点的集中区,而且也是武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所在地。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武昌区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区覆盖的优势,串联红色资源,打造以红色beplay官网app 为依托的武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带,贴近百姓宣讲需求,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延伸党史学习教育触角,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近百姓、落地生根、见实见效。
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的一间会议室里,湖北省委党校教授姜涛正在为当地的党员干部群众讲授党课,台下每个人都听得聚精会神。
像这样的授课,武昌区每周都会进行。近年来,武昌区打造“武昌周周讲”特色品牌,邀请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在此宣讲主旋律、正能量、好声音。
除了“武昌周周讲”,武昌区统筹推进理论、百姓双宣讲,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策划推出“珞珈山下读党史”“百年同心·百人同宣党史”“杨赋青谈”等宣讲品牌,扩大“一主多场、百花齐放、群星闪耀”的磁石效应推动党的政策、主流价值、科学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递向善力量 搭建志愿服务大舞台
2020年年初,在武汉,往日繁华热闹的街道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受疫情影响,很多市民无法获得日常所需的生活物资。在湖北省融资担保集团工作的万娟,是武昌区中华路街道户部巷社区的居民,疫情来袭,她主动请缨,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
户部巷社区有3120户居民,万娟主动挑起帮大家买菜的重担;老人不会用微信,她就耐心地一点点教会他们……她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忙到深夜12点,有一次为大家买菜她自己还垫资1万多元。
万娟的故事只是武昌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武昌区的街道、车站、社区,随处可见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他们或在维护公共秩序,或在引导居民垃圾分类,“志愿红”已成为武昌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对于很多市民和游客来说,来到位于武昌区的黄鹤楼公园,首先要到东门或西门喝一碗公园免费提供的“四季大碗茶”,夏天能清热解暑,冬天能暖暖身子。
“‘四季大碗茶’的配方是特意找湖北省中医院的医生调配的,用料足、很养生。”黄鹤楼游客服务中心主任肖慧说,这项服务从2014年就开始了,一直很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除了为市民和游客免费提供大碗茶,黄鹤楼公园还常态开展文明引导、旅游咨询、扶弱助残、诗词讲解等志愿服务。据介绍,公园已累计为游客提供咨询服务约12.5万次、寄存服务1.9万余次、租借服务约500次、免费茶饮2.6万碗……昔日文人墨客笔下的黄鹤楼,如今已成为城市志愿服务的文明新地标。
营造和谐氛围 提升居民幸福感
修伞、修鞋、磨刀、心理咨询……在武昌区南湖街道的中央花园社区,每月都会开展一次“便民秀场”活动,社区将能工巧匠请进来,利用半天的时间,集中为社区居民服务。在“便民秀场”,记者看到,有四五位居民排队修伞,还有七八位等在剪发的摊位前。
谈起开展“便民秀场”的原因,中央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张淑静说,社区周围都是主干道,没有背街小巷,居民要修伞、修鞋、磨刀,找不到地方,这些看似小事,但事关居民幸福感和社区和谐氛围。
“每个月我们都盼着‘便民秀场’,这些服务真的做到了我们心坎里。”社区居民张女士说。
为做好居民力量的资源整合,社区充分挖掘“隐藏”在社区的“能人”资源,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鼓励引导在社区居住的医生、老师、律师、科技工作者、水电专技人员等专业人士,发挥一技之长,积极牵头组建特色志愿服务队,让居民在互学互帮互助中增进认同、促进和谐。
中央花园社区的文明实践并非个例。在南湖街道,包括中央花园社区在内的6个社区,统筹公共资源,打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年大学、邻里beplay官网app 广场等,分别建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格局。
近年来,武昌区立足于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打造成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功能性平台,激活动员群众的各方要素,盘活服务群众的各类资源,重点解决特殊群体“急难愁盼”问题,逐步从“民呼我应”转变为“问需于民”,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文明实践更聚人气、更接地气。(记者 李睿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