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只要踏上时代前进的节拍,顺应普通百姓的心愿,便很快会成为流行甚至是时髦。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一出现就引起社会的热烈反响,“走转改”很快成为人们正面评价新闻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成为社会舆论中使用率很高的热词。翻开报纸,打开电视,似有一股扑面清风,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刘云山指出,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宣传思想beplay官网app 战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一项重要举措。去年8月以来,这项活动在新闻宣传战线率先展开、不断拓展、逐步深化,取得丰硕成果,一大批生动鲜活、感人至深的精品佳作集中涌现,一系列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要继续总结成功经验、深化实践探索,让“走转改”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常态和机制,不断提高新闻宣传战线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能力和水平。[详细]
————————————————————————————————————————————————————
□ 只有真正地深入基层,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新闻素材,才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最真实的群众情感
基层有最鲜活的实践成果,有最震撼的发展变化,有最感人的先进事迹,有最生动的社会场景,有最动人的语言和最丰沛的情感。这里见微知著,滴水藏海,全景展现着科学发展的辉煌成就、民生建设的巨大飞跃。新闻工作者应自觉做基层变迁的记录者、时代精神的传播者,体验最真实的群众情感、了解最质朴的愿望心声,深刻阐释党情国情世情,引导舆论、增强信心、化解矛盾、鼓舞士气、凝聚力量。[详细]
过去十年,是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的十年,是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的十年。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是如何一步步得以化解的,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规律和经验?他们还有哪些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亟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参加“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每一名记者,都有责任以更深入的作风体验基层民众生活的巨大变化,聆听他们的期待和心声。[详细]
□ 既如此,“走转改”应走得更深更远,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常态
如何避免活动一阵风,能否坚持下去,也让一些学者和群众心生疑惑。和众多普通老百姓一样,笔者也希望“走转改”活动能走得更深些,让生活中能多看到一些真善美,多消除一些假恶丑。对于“走转改”如何走得更深,笔者在此浅淡三点建议。
一是破解壁垒,为媒体记者采访减少体制阻碍。所谓基层,并不单指老、少、边、穷等地理位置上的偏远地区,在互联网时代的今日,有时网友普遍关切的民生焦点,也是基层。
二是扩展队伍,广泛建立通讯员队伍。笔者建议报刊、电视、新闻网站等各类媒体,可以吸收更多的普通百姓和网民作为通讯员,提供更多的版面和时段,多发出基层的声音。
最后一点,建议各级媒体将民众民生与舆论导向更好地结合起来。一年多来的“走转改”活动,出现了不少反映社会底层民生和平民英雄事迹的报道,有的感人至深,甚至催人泪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影响。记者比起广大群众,应有更敏锐、更客观、更理性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片面追求报道效果,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哗众取宠,急功近利。因此,建议媒体记者在采访时,能多一些淡定、多一些理性思考,在数量最多的普通群众身上挖掘新闻点,最真实反映民生、民情、民意,也是为国家和社会解难、谋利、谋福。[详细]
□ 真正做到“走转改”,自然赢得老百姓的好口碑
要做好媒体,提高媒体的认知度和公信力,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无论是报纸、电视台,还是电台或者门户网站,光靠编辑记者的努力也还是不够的,这还需要读者的参与。就象厦门日报以前所说的“传媒力量源于读者”那样。媒体做好了,读者才会喜欢看;读者参与了,媒体才会更有动力。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媒体能有多家,读者只有一群。要留住读者群,必须要坚持“走转改”。[详细]
新闻工作者应当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满怀对群众的深情,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反映群众意愿,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新闻报道权用到为民造福上来。只有真正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新闻报道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得到群众的认可。[详细]
围绕迎接十八大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既是广大新闻工作者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也是对自身的一种磨练和提高。让我们带着更高涨的激情和更深沉的思考投入基层一线,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科学发展的辉煌里程,体验最真实的群众情感,了解最朴实的愿望心声,反映人民群众对十八大的热切期盼,为十八大的胜利召开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