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童工问题必须在更高的视野中,从根源处入手求解
近日,江苏“常熟童工”的视频引发强烈关注。对此,舆论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认为雇佣童工绝对不能被文明社会所容忍,这完全是老板无良与监管缺位的结果,必须把这些孩子解救出来,送回父母身边;另一种声音则认为,不能简单站在道德高地谴责,把他们撵回家生活更苦,“送回去肯定还要出来”“出来打工起码有肉吃”。
前者批评后者是盲目妥协,后者指责前者是情怀泛滥,观点虽然不同,但爱憎都是分明的,出发点都是良善的,归结到一点:到底怎么做,才是对这些可怜孩子的真正救助?停留在道德谴责与法律处罚,自然远远不够。不解决根源问题,摁下葫芦还会起来瓢,童工现象难免会反复出现。那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做到既治标又治本呢?
童工现象背后的东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深刻和复杂。近30年来,中国出台了很多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法律,“童工非法”已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到发达地区去谋一碗饭”,在很多贫寒子弟眼里,就是为了摆脱贫穷的努力,少上点学早打点工,被认为是“懂事”“顾家”的选择。在对廉价童工的地下需求面前,众多留守儿童、失学儿童不自主地成了“供给”。据常熟市官方透露,当地5年内因违法使用童工被查处的案件超过100起,涉事企业违法使用童工超过200人次。这样的现象在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恐非独有。除了出现一起查处一起外,把孩子送回家后,谁给饭吃、谁给学上,都是需要下力气解决的问题。
孤立谈论非法童工问题,就如同一棵大树枝叶枯黄,揪着哪根枝叶都难寻病根,必须在更高的视野中,从根源处入手求解。比如当下正在大力推进的精准扶贫,就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出路。通过系统性协同,实施基础性救济、制度性保障、结构性安排,才是对这个群体的有力救助。
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消除绝对贫困,步伐需要再快一些;地方财政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需要更多的动力与监督,贫困地区甚至不能仅满足于GDP4%的底线目标;九年义务教育,光有学校还不行,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才能释放出更多的希望;职业技术教育不能走过场,需要更普惠化、大众化,水平再高一些,教学再“有用”一些,让家长们感受到上学的“好处”;社会救助系统理应做好兜底性的教育服务,调动更多社会慈善力量参与进来;消除童工界定的模糊地带,对于保姆、家政、学徒、演艺等领域有清楚的界定……这些工作看起来很庞杂,却是中国社会发展绕不过去的命题,也是各级政府应该做好的分内工作。
中国发展到今天,没有什么矛盾是可以轻轻松松就解决的了,只有勇敢地直面像童工这样冲击社会底线的问题,才可能一步一步逼近最佳答案。我们没有理由面对个体童工怜悯泪流,面对一个庞大群体却冷淡了、麻木了。多方努力才能汇聚成合力。现在需要的,就是体制性同情,结构性救助,协同性作战。每个部门都把自己该做的那部分做好,才能将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汇聚成同心改变命运的力量。(毕诗成)
-
上一篇:
- 城市衣橱如何温暖寒冬
已是第一篇
- 城市衣橱如何温暖寒冬
-
下一篇:
- 最是“心力”见不凡
已是最后一篇
- 最是“心力”见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