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奖项,普利策奖日前在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公布。这个1917年由美国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的奖项,到今年恰好是第100届,一年也没有间断过,也算是奇迹了。
今年的普利策奖,纸媒成最大赢家。不过,同时也存在这样一种声音:面对新媒体的发展,普利策奖是否也有可能被淘汰?在这个时代,还会有人关注普利策奖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普利策奖的实质来看,它是否被淘汰其实和新媒体没什么关系。从行业属性来看,只要普利策奖所表彰的新闻行业依然以为公众服务为目标,只要普利策奖依然为此目标起着自己应有的诸如促进专业化、规范化等作用,普利策奖就有其存在的必要。
需要说明的是,普利策奖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新闻奖项,在当今各个行业所秉持的价值观不断动荡的时代,它所提倡的身体力行的深挖和努力才是更重要的地方。这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鼓励,激浊扬清,惩恶扬善。
另一方面,从一个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视角来看,普利策奖所代表的西方新闻标准并不是新闻报道的唯一标准。我们关注普利策奖,是希望从中看到西方社会的人们在各类社会事件中表现出的真实的喜怒哀乐,以及西方编辑、记者是否在报道国内外新闻事件中保持了客观公正的新闻立场(事实上,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中秉持多重标准和隐性歧视的案例并不少见)。可见,普利策奖等新闻奖项,主要还是从内容出发的。
所以,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或许应该更关注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新闻的传播形式如何变化,我们是否清楚新闻对于社会公众究竟意味着什么?
普利策曾说:“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他的这句话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新闻之于一个社会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新闻人天生的使命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旗帜鲜明地宣扬社会主流价值观,揭露表面平静的海面下的冰川和暗礁,抵制假恶丑。
有个别媒体还在鼓吹让普利策奖扩容,奖励其他国家的新闻工作者。这其实和一些人对于诺贝尔奖等西方类似荣誉长年的趋之若鹜一样,有些滑稽。新闻人需要新闻奖来打气,但是我们永远也不要忘记,鉴别新闻的好与坏,并不一定要靠新闻奖,特别是不要积极地向西方宣扬的那套所谓新闻观靠拢。
公众心里有杆秤,他们会对新闻是否公正做出评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永不过时的奖励。(彭训文)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做领舞改革的疾风劲草
已是最后一篇
- 做领舞改革的疾风劲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