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17日电(新华社评论员)春节假期离我们渐行渐远,心中的故乡依然难以割舍。最近,伴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各种回乡见闻、返乡笔记在“朋友圈”流传。日前公布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以及节前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把视野投向乡土大地,着力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上上下下,聚焦着同样的问题——农村现状“怎么看”、农村发展“怎么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三农”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决胜阶段,农村又是最突出的短板。农村是广阔的,也是复杂的,对乡土的观察和思考,离不开全面客观的视角、科学深入的分析。如果仅凭蜻蜓点水式的观感,作出以偏概全的判断,就容易盲人摸象、一叶障目,就难以读懂真实而鲜活的农村,甚至陷入悲观悲情的泥潭。
读懂农村,需要历史地看,从中看到普遍的变化,深切体会农民的感受。习近平总书记曾向世界讲述“梁家河变迁”的故事。几十年前,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现在,梁家河的人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享有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梁家河是中国农村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无数个梁家河这样的村庄旧貌换新颜,人们普遍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正如不少老乡所言:如果跟过去比,现在的生活,就像天天过年似的。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端起有历史纵深感的望远镜去观望中国农村,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这片耕耘数千年的土地上,农民过上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生活,农村从未像今天这样涌动着希望与梦想。
读懂农村,需要辩证地看,从中把握发展的主流,洞悉发展的趋势。较大的城乡差距、二元的社会结构,把机遇和挑战、潜力与难题同时浓缩在农村大地上。这里不乏直达村口的硬化路面,也有颠簸泥泞的艰难归途;这里有返乡创业的激情,也有“空心化”的落寞;这里有山清水秀的家园,也有触目惊心的污染;这里有淳朴的民风,也有物欲侵袭下的陈规陋俗。读懂这样一幅色彩斑斓的现实图景,我们才能深刻认识到,今日农村的问题,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是改革发展之路上的必经关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种种喜与忧、笑与泪背后,农村正进行着产业的重建、环境的重塑、心灵的重构,回答着“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时代课题,乡土中国正不可阻挡地迈向现代中国。
读懂农村,需要建设性地看,从中看到光明的前景,激发前行的力量。五大发展理念的指挥棒,扶贫开发的军令状,不断推进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村发展有了导航仪、路线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兴未艾,农村电商、农民创业大潮初起,让农村发展不断积聚新动力。有努力,就有希望;有坚持,终能圆梦。“有国家支持,靠自己奋斗,相信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沂蒙山区一位创业农民的朴素话语,道出了亿万农民的心声。让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相互激荡,进一步释放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发展就有了信心之基、力量之源。
门前春带雨,心上梦生花。时代大潮洗礼下,中国农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新春,我们感受到了心系乡土的情感“引力波”,更感受到全面小康梦想的强劲脉搏。用决心和行动去改变,用智慧和汗水去浇灌,我们必将共同开拓更有希望的原野,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国平:“习式外交”打造全方位大国外交新格局
已是最后一篇
- 国平:“习式外交”打造全方位大国外交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