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到28日,南京迎来了寒潮,最低温度达零下9摄氏度。“这么冷的天气,那些露宿街头的人怎么办?会不会冻出病来?”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出于职业敏感,一直很揪心这个问题。
这种推己及人的善念,是社会抵抗寒潮的一道墙。从预报寒潮来临起,南京市救助管理站就开始准备物资,棉被、毛衣、毛裤、羽绒服都准备妥当,房间也经过特意打扫,工作人员还调试了房间的空调,以保证正常工作。
不过,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救助站只是对流浪人员进行临时性社会救助,现实中一般不超过10天。这也就降低了一些流浪者去救助站的意愿,“反正也住不长,进进出出的还觉得麻烦”。因此,全靠救助站这样的救助体系、仅向街头流浪者张开怀抱,远远不够。
把善念变成更多善举,还要对突发状况保持更大的敏感,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救助路径,拥有主动出击的行动能力。1月23日晚,南京大雪纷飞,气温降为零下5摄氏度。南京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主动到街上,在火车站和地下通道里,寻找并救助露宿者。记者跟随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进行劝导救助时,除了一名60岁左右的妇女上了车外,其他几人均谢绝了好意。有人是因为买了回家的火车票,担心前往救助站太远,赶火车不便;有人则是还想在附近找零工干,不想折腾。63岁的外来务工人员陈师傅,就是为了能在附近的劳务市场碰碰运气,宁愿睡在地铁站冰冷的地板上。对于这些希望继续露宿者,工作人员给他们送上棉被,并留下联系卡片,叮嘱他们遇到困难随时联系救助站。
让露宿者感到温暖的,不只是一床被子、一杯热茶等,更是接触中的友善、不被忽略的尊严乃至一点点的方便。南京零距离爱心基金联合人民日报客户端和南京市慈善总会发起的“暖流行动”,联合志愿者的力量,安排露宿者到附近的小旅馆住,提高了救助的接受度。23日晚,记者跟随南京市零距离爱心基金的志愿者,寻找需要帮助的人。在安德门地铁站附近的高架桥下,来自陕西的外来务工人员李师傅正搓着手,准备铺一床破旧被子席地而睡。“我找了个快递的工作,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9点,因为年底包裹多,一刻没歇息。”他说,为了给儿子准备结婚的彩礼,不得不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听说“暖流行动”能提供一周的免费住宿,老李很开心,迅速收起了被子。
更大范围的社会参与,对救助行动非常必要。公益组织和志愿者的行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好的针对性,能与政府救助形成良性互动。2013年起,江苏在全省推行“三社联动”“政社互动”,政府难以顾及的地方,就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社会组织来服务。江苏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说,救助管理站负责救助的管理、协调、督导、资源供给与信息发布等,社会组织发挥“一线”服务者的作用,提供针对性服务,配合度更好,保障度更高。事实上,一个能激起并容纳更多善念的救助体系,才是能长期抵御寒潮的友善之墙。(王伟健)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广州雪”段子的beplay官网app 启示
已是最后一篇
- “广州雪”段子的beplay官网app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