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一条微博引发关注。视频上显示:在郑州97路公交车上,一个小姑娘“教育”出言不逊的姥爷:车没进站,不能拦门上车,你再这样以后不用来接我了,并替老人向公交车长道歉。网友纷纷为小姑娘点赞,有公益组织也给小姑娘送去了5000元正能量奖金。(1月17日 《华商报》)
当我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其实可为师者也包括孩子。这在公共文明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公共空间,很多人痛恨一些成年人不注重社会公德,可再看看孩子,阴郁的心情立马晴朗起来,很多孩子不仅很有文明礼貌,而且很有文明原则,会及时“干涉”家长的不文明言行。
郑州这位小姑娘就是如此,天真的孩子总算挽回了一点文明的面子。这里不禁想到了李娜讲过的一个故事。在夺得法网女单冠军后,李娜讲了一件事:在德国的一个深夜里,一个人在等红绿灯,虽然没有车,但这个人还是在等绿灯;旁边人问为什么不走,这个人回答如果我走了,这时恰好有个小孩在窗户里看到了,我就是个不好的榜样。这个郑州的小姑娘,以及李娜讲的那个德国人,都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应该看到,人间自有正气在。几乎在所有的文明事件中,舆论都给予了正义的谴责。道德有时是批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批判视角,可是仅有批判也不行。因为批判也存在苍白的一面,很多时候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道德谴责往往只对讲道德的人适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应该换一个思路,建构一种道德激励机制。
激励是存在渗透作用的,经济学在根本上就是对激励措施的研究。当激励成为“现代生活的基石”时,很多问题也就走向了可控状态。激励对于孩子的道德养成,有着更明显的作用。在教育上有一个说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可能有一点夸张,但谁也无法否认,如果一个孩子的文明行为及时得到肯定和激励,显然会加剧文明的固化,且给其他孩子释放出示范效应。
道德激励比简单谴责有时还要有力。有一个流传度很广的小故事,春风和寒风都想吹开人的衣服,最终春风依靠温暖的力量取胜。这里不是否认道德谴责的力量,而是想强调,在道德建设中既要有谴责也要有激励。爱心激励带来的温暖,有时比严苛的谴责还要触及灵魂。 (毛建国)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把党的作风建设一抓到底
已是最后一篇
- 把党的作风建设一抓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