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传统能否绽放新芽(微议录)
发表时间:2015-10-22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宁波大学阳明学院近3000名新生给父母写家书的消息,受到了不少关注,也引发思考:移动互联时代,书信的存在,承载怎样的意义?“鸿雁传书”这一传统,能否绽放新芽?

  的确,现在通讯手段那么发达、便捷,打个电话、发个视频、传条微信,就能跨越空间的阻隔。但即时的联系,往往是碎片化的情感表达;用心的书写,才是感情最真切的流露。在快节奏生活的当下,书信就像一缕檀香,能让人慢下来、静下气、沉下心,架起情感沟通最真实的桥梁。在这个意义上,书信并不只是文青的“怀旧品”。

  感谢众多微友积极参与讨论。现摘编几篇,共同分享。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或扫描二维码。

  来稿请寄:rmrbpl@163.com或传真至(010)65368684。

——编 者

书信是美丽的延迟

  初中刚毕业那会儿,几个玩伴分别考取了不同的高中。大家约定,每月互通一封书信。那段时间,自己常盼着能收到信,也兴致勃勃地在信中和大家分享见闻。新的学习和生活,在写信与收信的过程中斑斓了许多。直至今日,那种收信的激动和写信的感动,仍时常萦绕心间。

  诚然,在社会高速运转的今天,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都适合用书信来维护,但在与至亲密友的情感传递上,我还是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寄一封书信,因为书信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时间上的延迟。写信时,常会思忖半晌,如何措辞,才能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最深刻的体悟。寄出书信,也就寄出了一份期待,期待回信中有满满的思念,有直抵内心的人生感悟。等终于盼到了回信,细细品读,那种感觉就像一个骄傲的王者在自己的王国巡视,自在至极。

  与短信、微信的快捷相比,恰恰是书信的这种延迟,才成就了我们最美好的情感体验:写信时的感悟、寄信时的期待、收信时的感动。这些情感不仅将我们和亲朋好友的关系拉得更近,也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

——@王春鸽

泛黄信纸凝结温情

  有人说,墨香有种难以名状的味道,如同夏天的一缕清风,又仿若冬天里的一把炭火,总能给疲惫的心灵提供一个温馨的港湾。此言不假。

  不久前,闲来无事,收拾杂物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学生时代与同学之间的书信。那些已经微微泛黄的信纸,带着时代的印记。有的叠成心形,有的折成船状,上面还会写上一两句唐诗宋词。当我再次打开却发现,白纸黑字中所凝结的温情,竟可穿越时间的隧道,令人感动如昨。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这种传统的交流方式,为何长盛不衰、历久弥新?究其缘由,恐怕就在于,书写在信笺上的文字,渗透着关怀、真诚,沉淀着人生的经验、智慧。正因此,有的书信,整理成书,就是一部部经典,比如《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就算没有名人的睿智和博学,只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某一天再次翻阅这些岁月的信笺,也会被那些在时光如梭中保存下来的文字,以及浸透文字的情意,深深感动。而这,恰恰是互联网的便捷和瞬息万变无法馈赠于我们的。

——@微心

传统也要与时俱进

  书信恒久远,一纸永流传。小学和初中那会儿,手机和电脑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联系朋友时基本是靠书信和明信片。每天,学校收发室的老爷爷都会把信件依次排开,放在窗台上。一到放学时间,最兴奋的就是去那里看有没有自己的信,每次看到自己的名字都会特别兴奋。

  进入互联网时代,有了电子邮件、电话、短信、微信,联系更方便、快捷了,反倒不像原来那样用心了。逢年过节,祝福语基本群发,生日祝福也是设置定时发送。给人的感觉就是,生活节奏快了,情感关系却淡了;时间距离短了,空间距离却大了。想想,还真怀念书信。

  不过,书信的未来,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比如,融入社交软件,开发电子化信笺等。但不管怎样,书写的形式,或许可以改变;传递的方式,或许可以多样,书信情感沟通的功能、交心谈心的意义,却是始终不能改变的。可供珍藏、有纪念的意义,融入时代的鸿雁传书传统,才能重绽新芽。

 ——@Xixi

上一篇:
  •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王钰
分享到: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923739&encoding=UTF-8&data=ACyc2wAAAAcAAE5cAAAAAQA26bi_6ZuB5Lyg5Lmm77yM5Lyg57uf6IO95ZCm57u95pS-5paw6Iq977yI5b6u6K6u5b2V77yJAAAAAAAAAAAAAAAuMCwCFHiNurAXfuDkob0jyWFGeGLAjmozAhQ_JDyPeYVagG-3KC8BC17OHcLWXw..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2923739&encoding=UTF-8&data=ACyc2wAAAAcAAE5cAAAAAQA26bi_6ZuB5Lyg5Lmm77yM5Lyg57uf6IO95ZCm57u95pS-5paw6Iq977yI5b6u6K6u5b2V77yJAAAAAAAAAAAAAAAuMCwCFD4Kw7s29dPbrMCsNNvkSUpDB73lAhQcm_30ZUYakLsrHOOtqIrH0WKZTA..&siteid=7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