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任“野蛮生长”破坏社会稳定,也不因“一管就死”扼杀难得的市场活力
日前媒体报道,今年已有35位银行“董监高”辞职,分别来自中行、交行、建行、招行、浦发等,大部分去向为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认为,传统银行捧着牌照吃利差的日子不复存在,同时“由于政策管制、体制惯性、历史包袱等原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不容易”,而互联网金融本质是去中介化,更适合一展身手。
银行业正在发生的事儿,并不是孤例。比银行业更早知晓“春江水暖”的是传媒业,大批传统媒体人才跳槽到市场化程度更高的新媒体,早在2014年就成为一个现象。而比银行业冲撞更为激烈的是交通行业,滴滴快的、神州专车,迅速挑战传统出租车行业。
纵观人类历史,技术革命发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的重新配置,既得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这一次扮演技术杠杆的是互联网,虽然“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但在局部层面,对于具体的行业和人来说,顺应并接受这种趋势,并不容易。特别是承担管理职能的部门,依靠有限牌照经营的企业,本能地会捍卫过去的运行方式。
但技术革命的力量是很难阻挡的。更何况说,放在更广阔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里看,互联网技术带来的颠覆,人力与资源的重新配置,恰恰是一波市场化改革的全新动力。对于各级管理者来说,创新难免会带来一些监管上的新问题,是设置障碍去阻止它,还是借着这波改革动力去突破它,直接决定了市场化水平的高低、经济增长机遇的大小。
综观30多年的中国改革,每一次经济出现高速度发展,都跟市场化改革的“松绑、释放”分不开。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90年代初的市场搞活,就是通过机制体制的松绑,给一些市场自发派生的活力开辟了空间。进入21世纪以来,“低垂的果子”多已摘完,有效的市场化抓手越来越难发现,社会上不断出现关于“改革动力”的争论,中央也一再重申“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就是希望激发新的改革动力。
现在多少能看出一些苗头,“互联网+”以其技术内生、关系重构、资源重组的能量,正试图扮演市场化改革新动力的角色。即便是招行、浦发等一些同行业里市场化水平略高的,也要经受这种潮流的重新洗礼。在此背景下,对管理者来说,不能以社会秩序、便于管理、关于beplay 安全为借口,扣上“大帽子”裹足不前,最需要留下创新生长的余地,克制习惯的“政策性利益”,多观察、多调研、多思考,谋定而后动地推动管理的变革。
不放任“野蛮生长”破坏社会稳定,也不因“一管就死”扼杀难得的市场活力。这对各地的管理者是一个考验。洞察技术革命的趋势,顺应市场资源的配置,抢占经济腾飞的潮头,平衡市场改革的冲击波……在活力型改革面前,惟有善于更新观念、坚定改革意志,才能实现转型发展、永立时代潮头。(毕诗成)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关爱留守儿童 别“潮起潮落”
已是最后一篇
- 关爱留守儿童 别“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