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寻找“廖厂长”,不仅是想找回一个有名有姓的热心人,更是为了找回曾经高扬的理想和情怀,这是当代中国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最动人的相遇,便是穿越时光的重逢。倘若这是一次关乎理想的相遇,它就有了成为时代表征的内涵。最近,作家吴晓波找寻“廖厂长”的故事,便有这种意味。 这是一段穿越1/4个世纪的相遇。当年,吴晓波和复旦大学几个同学想完成一次考察南部中国的调研,却被经费绑住了手脚。他们向媒体写信求助,一位素不相识、远在湖南娄底的廖厂长,闻讯给他们寄来7000元赞助,这在那时是笔巨款。这是一次关乎理想的心灵碰撞。当时,廖厂长的月工资只有200元左右;当时,“万元户”还是一个有光环的称呼。而赞助者没提别的要求,只希望把考察报告寄给他看看。 彼时的成全,完全超脱了利益考量,着实令人感慨。受资助的人,没拿出像样的考察报告,然后失去联系,但在随后的日子一直能感受到“理想主义的余温”。他们中有人感慨,见过许多成功的企业家乃至首富,但只有这位仅一面之缘、只记得姓的“廖厂长”例外,在记忆中盘旋25年之久,鲜活如昨。令人感佩的是,他们若干年后的相遇,也超出了“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感恩层次。那颗成全年轻人的心不曾改变,而且以新的方式得到延续。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和旗下三湘都市报、华声在线等媒体的努力下,廖厂长和当年的追梦人再次相见,并再度碰撞出理想的火花,他们联合成立了一个青年创业公益基金。 实际上,人们寻找廖厂长,不仅是想找回一个有名有姓的热心人,更是为了找回曾经高扬的理想和情怀。令人欢喜的,不仅是有一批急公好义的人,更在于理想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通行证。几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敢梦想拿脚去丈量真实的中国;而新闻媒体也不认为这种想法不成熟,愿意发出梦想的信函;从未谋面的赞助人也毫不怀疑他们的动机,慷慨解囊就为助一臂之力。可以说,那个时候,“廖厂长”即便不beplay2体育官网 ,也肯定不是惟一。 许多人被感动的同时也在感叹。有人说,现在进入了一个“碎片化”时代,理想还来不及沉潜就被下一个潮流卷走。其实,理想的光芒从未走远,只不过每一个时代成全梦想的方式不一样。这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实际上给了普通人更多和梦想相遇的机会。行政审批不断简化,创业门槛不断降低,我们甚至已经孕育出以“成全他人梦想”为起点的商业模式,比如网络创业的兴起。从梦想覆盖面来讲,这个时代的成全可以说无远弗届。成就13亿人中国梦的最大倚仗,正是这个时代的进步。 然而,在这样一个鼓励全民创业、让一切社会活力竞相迸发的年代,理想的光芒确乎有些黯淡。步步惊心的竞争压力,住房、教育、医疗等现实需求,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羞于谈论理想。不少人蜷缩在自认“房奴”“蚁族”的精神堡垒里自嘲。我们固然需要直面现实,但也不能把理想矮化为成功的“添头”,降格为物质的奴隶,进而把精神生活打翻在地。 更何况,理想本该听从内心的召唤,而不是随外在的成功摇摆。廖厂长曾经多次创业,三度一贫如洗,但他始终不改其乐,因为他相信中国需要实业。年轻人也没必要把自己包裹在坚硬的壳里,完全可以朗诵诗歌、结伴出行、开读书会,体验一段有音乐和啤酒的浪漫人生,品味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成全自己是梦想,成全别人是信念。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创新而言,这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让理想和现实并肩而行,本质上只需要一个理由,那就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就是维系那个世界的呼吸。希望在这个时代,有更多的人敢于带着梦想上路,也乐于成全别人的梦想。我们朝着理想出发、在生活中相遇,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不随便被成功蛊惑,不轻易被失败击倒,因为那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刘天亮)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清心读书韵味长 过个清心养性的春节
已是最后一篇
- 清心读书韵味长 过个清心养性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