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建设“人的新农村”,就必须紧紧围绕“人”做工作,积极出对策、谋发展,努力破解“人”所关注的重要难题 12月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落下帷幕。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客观分析了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全新挑战,要求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这为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更加重视人的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12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 农业是工业和服务业等各产业的基础和支撑。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和农村的发展,就谈不上国家的富裕和发展。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考察,重视“三农”工作,凸显“人”的地位,下大力气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都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曾经一个时期,全国不少地方虽然都在谈重视农业的地位,也在做加快农村发展的工作,并着力保护农民的利益,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忽略了农村的特点,忽略了农民的需求,使农村工作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有的地方甚至将城市发展工业的思路简单套用在农村工作上,不珍惜土地资源,大搞房地产开发,大建企业厂房,大搞农业样板工程,无视环境保护,造成基本农田快速消耗,使“18亿亩耕地红线”频频告急,更是造成不少地方的绿水青山加速消失,小溪小河处处断流。这不仅直接给广大农民带来切肤之痛,而且也让广大城里人的“乡愁”无处安放,成为无根的浮萍和没有精神归依的城市流浪者。 为此,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发展更好地为“人”服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待。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首届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中央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的新农村”,提出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无疑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延续,也是党中央回应人民呼声和诉求的体现。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核心就在于“新”。这个“新”不是自我标榜,而是要体现在理念、道路、举措等各个层面。没有“物的新农村”,农村就必然依旧落后,也就谈不上“新”,所以,物质基础层面的建设发展是完全需要的。但是,生活于农村的人除了对物的需要,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这就决定了“物的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服务于人,还要有“人的新农村”。今后搞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处理好这对辩证关系,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就业始终是人们谋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发展的基本前提。要建设“人的新农村”,就必须紧紧围绕“人”做工作,积极出对策、谋发展,努力破解“人”所关注的重要难题。当前,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空心化”更加明显,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进城第二代农民工等群体无疑是“人的新农村”建设中无法回避的重要对象。推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切实给广大农民带来看得见的实惠,才能逐步填平城镇与农村的巨大发展鸿沟,使新农村发展成为推动中国前行的新动力。(俞夫)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没脸回家”,窘境如何化解
已是最后一篇
- “没脸回家”,窘境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