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人民日报对夺刀救人的考生柳艳兵进行了报道。目前教育部表示,待柳艳兵和另一位受伤考生易政勇康复后将为其组织单独考试,已有一些高校向柳艳兵伸出橄榄枝。 尽管人们并不刻意强调高中生要见义勇为,因为见义勇为有时意味着风险,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未必能够应对和承担这种风险,但是,一旦他们做出了见义勇为的行为,这些个体都应该得到社会的褒奖和保护。这才是社会讨论和面对见义勇为时的理性与理智。如果,人们总是以各种理由回避个体见义勇为的主动性,甚至是吝啬对见义勇为者的表扬,那么见义勇为只能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永远停留在人们的期待和表达中。所以,我们并不鼓励高中生见义勇为,但我们必须对见义勇为的高中生表达敬意。 而且,这种表达应该转化为具体的理解和行动。见义勇为,首先源自一种社会责任感。每当一个惨剧发生时,人们似乎总是可以找到退缩的理由。就像山东招远的悲剧,人们以各种理由眼睁睁看着一个女子被打死。但在客运班车上,一个高中生却挺身而出,他忘记了自己还有几天就要高考,不能出一点差错,他忘记了自己还是一个高中生,可能受到伤害,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这种站出来的姿态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如果招远惨案发生时,有哪怕一个人像这个高中生一样站出来,那个被打的女子就不一定会死去。可遗憾的是,当孤岛心态占据人们内心时,有多少人还会觉得自己是个社会人,自己的肩上有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见义勇为不会是一时冲动,社会责任感也不是一时兴起,这离不开人们内心的道德追求。无论,社会怎么发展,科技怎么进步,对人的评价怎么多元,道德品质优秀都应该是个体追求的目标,以及社会评价的标准。如此,个人才能获得完整而全面的发展,不至于成为没有头脑没有良知的空洞的“现代人”,社会才能获得和谐而长久的发展。不至于出现个体之间的碰撞,群体之间的对抗,秩序与规则的混乱。问题是,随着社会功利主义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看重物质的影响,越来越看轻道德的分量,即便是高中生,也会把考出一个好成绩当成最高的目标。夺刀考生的出现告诉我们,在知识与技能之外,还有道德和良知,后者是一个人、一个社会常态发展的根基。如果人们眼中只有分数,只有物质,那么这个社会就一定会浮躁而势利。 新闻是易碎品,新闻的时效性通常只有一天。但新闻人物的故事是持久的,新闻人物的精神可以长久传递下去。关键是,社会有没有看到新闻人物背后的导向价值,并且把这种价值吸收起来并再次传递出去。只有每个人都成为行动者而不是旁观者、阅读者,夺刀考生上头版的意义才能最大化地呈现。(李劭强)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党报头版请给普通人留块地方
已是最后一篇
- 党报头版请给普通人留块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