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郑板桥,52岁方得子。他爱子心切,也爱子有道,教子有方,特别突出一个“德”字。他在家书中写道:“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为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所谓作明理的好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教育子女做一个思想品格都是很高尚清正的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老爷,居然能把“学而优则仕”这样头等重要的大事视为小事,而把“德”即明白道理,“作个好人”作为真正第一等重要的大事来对待,实在卓尔不凡。 天下父母谁没有“望子成龙”之心?但首先要教子做一个有理想、志趣高洁、处世正、为学勤奋、吃苦耐劳的人。“德是为人之本”。思想道德情操、品格,从来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业的根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纵观历史上的有识之士,在教育子女上无不首先重其德。如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的父亲吉筠亭,1931年病逝于开封,他留给儿子的遗嘱是:“做官即不许发财”。吉鸿昌任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前敌总指挥时,把这七个字烧制在细瓷饭碗上,分发给全军团以上干部,每日三餐“三省吾身”,与全军将士共志廉洁。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教子却只求其智,不求其德。许多家长单纯把“高分”当作孩子的奋斗目标,至于孩子的思想品德、劳动态度、兴趣爱好、交友情况,以及能否“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在他们看来都无关紧要的。有些家长有意无意向孩子灌输“不好好学习就找不到好工作”,“长大了要干收入高、赚大钱的工作”,农村的家长认为“学习成绩好,就能跳农门”,这种“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显然不足取。 苏霍姆斯基说过:“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是一个没有受过教养的人,没有道理和知识的人——这就好像一架发动机已经损坏的飞机在空中飞行,它不但自己要坠毁,而且给人们带来不幸。”我们必须看到,教育子女,“德”比“智”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关键。重智轻德,久而久之,势必使子女逐步成为精神空虚、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人,甚至夭折败落,走到父母期望的反面。 让我们记住郑板桥的箴言,教子时,把“明理做个好人”放在首位。(闻学良/作者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研究员)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航班延误呼吁人性化服务
已是最后一篇
- 航班延误呼吁人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