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打好柔性牌 提升认同感

发布时间:2020-09-16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查处城市管理轻微违法行为是门“技术活”,一味和风细雨达不到效果,用力过猛又极易引起抵触情绪。如何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减少社会管理矛盾的发生,让受处罚的当事人心服口服,甚至成为文明行为的积极践行者、推动者,“度”的掌握很关键。

  近期,苏州高新区城管局针对随地吐痰、乱扔烟头、乱停电动自行车、未及时清理宠物粪便等14类不文明现象开展“小微执法”行动。在做到“速度+力度+温度”的同时,城市管理的执法者转换角色,成为热情的“服务引导员”;而那些小微违法者则成了自觉维护城市文明的“编外管理员”,昔日随处可见的种种陋习得到有效遏制,越来越多的“文明城市受益者”加入到共建美丽家园的队伍中来。

让违法者变“管理员”

  创新形式展现“微力度”

  在高新区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的高发区域,最近活跃着一群“红马甲”,他们是和执法人员一同走上路面守护城市文明的城市管理志愿者。这支队伍中,有3个人的身份很特别——他们是被“抓现行”的违停车主。按照高新区推行的新办法,违停车主积极协助执法人员开展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可以抵消相应的行政处罚。

  “这种‘体验式’处罚,不至于丢脸,但实实在在给自己、给别人都上了一课。”违停车主薛某如是说。目前,高新区城管部门已通过这样的处罚方式劝阻了非机动车违停行为100多例。

  将普法教育与行走查处相结合,执法人员走街串巷“查病症”,创新方式“动手术”。“针对社会危害性较小的行为,罚款不是唯一的处罚方式。让违法者变成社会管理的参与者,通过角色互换,能争取更多市民对专项行动的理解和支持。”高新区城管局执法处负责人表示。

 帮管结合拒绝“硬碰硬”

  柔性执法输出“微温度”

  执法过程中,难免有人对查处不理解、不配合。高新区城管局打出了“微笑沟通、帮管结合、教育为重、志愿者参与”4张柔性管理牌,用更柔和、更多样的执法手段代替“一刀切”“硬碰硬”,提升管理相对人和广大市民的认同感。

  在科技城城管大队大队长丁宇清管理的区域内,每天罚单开不了几张,而不文明行为却明显减少。这主要得益于人性化的执法。“以车辆乱停乱放、物品乱堆乱放为例,对于及时出现的当事人,我们以耐心教育为主,毕竟处罚不是目的。”丁宇清说。

  不仅管,还要帮。因为家门口的菜场人流量大,停车区域不够,大量人员乱停非机动车,家住东渚农贸市场附近的刘女士每每说起早晨出门的交通状况都很糟心。最近,她发现车辆停放整齐有序多了。近期,科技城(东渚街道)城管部门结合“小微执法”工作进行调研规划,在东渚农贸市场、龙景六区菜场等人行道规划新划了300多米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同时加大了执法查处力度,疏堵结合为非机动车指定了“对”的停放区域。

 执法全过程“闭环”

  执法成果提升“微速度”

  “城事大家管”,此次,高新区城管局发动辖区城管志愿者联盟共同推进“小微执法”志愿服务,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从“文明城市受益者”变成“小微执法志愿者”,“小微执法”工作进一步向商户自治、居民自治延伸,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效果显现。

  让“小微执法”转化成长效成果,高新区城管局实现了执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闭环”。让挂在墙上的法规条例落实到位,“微执法”行动队深入重点区域把入户宣传做在前。让“小微违法”处罚有理有据,每一例查处都有现场摄像取证或视频抓拍,无人机也被引入“小微违法”证据采集工作中。

  让更多群众心服口服,提升教育引导和案件查处技巧,成为每一名执法队员的必修课。让更多“小微违法”者和普通市民参与文明城市共建共享,城市管理变得更加“耳聪目明”,执法方式也力求灵活多样。

  短短半个月,高新区出动“微执法”力量405人次,其中志愿者106人次;在24处重要路段、点位巡查了122次,教育纠处违章行为2408起,处罚184起。各重点整治区域及周边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乱扔废弃物等现象明显减少,周边市容环境卫生和市容秩序得到改善。居民逐步形成自觉意识,进一步推动了文明创建“再加速”“再进步”。

  话重点

  “小微执法”是城市文明形象提升的一项具体举措,我们将借助网格智能化管理与无人机等手段,向科技管理要成效,巧妙提升执法应对技巧。在纠正不文明行为的过程中,有效减少社会管理矛盾的激化,感化当事人主动做文明城市的文明好市民。

  在城市治理中,我们不仅要突出山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更要抓好精神文明长效建设,打造文明高新内外兼修的两个精美“绣面”。

  ——苏州高新区城市管理局局长 卢春

  (苏报记者 肖辛)

责任编辑:姚丽濛
打印】 【 关闭】 【 收藏】 【 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