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一顶草帽,脚蹬一双长筒雨靴,身着一身布衣,这位站在稻田里认真研究着稻穗的老人,正是常熟市政府农业特别顾问、正高级推广研究员端木银熙。50多年来,他潜心培育杂交晚粳稻良种,先后育成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他虽已年过七旬,仍活跃在水稻育种一线,追逐育种梦想,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真正脚踏实地的育种家,很了不起”。
产量高还要米质好,十余年育成五个杂粳组合
从20世纪60年代当上公社农技员开始,端木银熙50多年来潜心培育杂交晚粳稻良种,主持承担了30多项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及部、省、市重大科研项目。水稻育种,追求的不仅是产量高,还要米质好、抗性好,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培育出水稻新品种可谓“大海捞针”,从杂交配组到新品种培育成功,需要10年时间,选育出一个突破性优质杂交粳稻的时间则更长。
面对育种难题,端木银熙毫不灰心、孜孜以求、潜心育种。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培育的“常优1号”成为江苏乃至太湖稻区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三系单晚杂粳组合,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主推品种中唯一的单晚杂粳组合,成为国家、省单晚粳组的对照品种,并在江、浙、沪、皖、鄂等推广,为国家增产粮食20.6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他还相继育成了“常优”系列2号至5号4个杂交粳稻,并分别通过国家、江苏二级鉴定,到现在已进入第六代。他的“常优”5个杂粳组合更是创国内同类型杂粳选育速度之最,并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育成5个杂粳组合不简单,人家二三十年没有做到的,你们做到了。”
把四季献给稻田,一年要过两个夏天
“常优系列”“常农粳系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稻新品种都是端木银熙常年来扎根稻田的精品。从1995年开始,端木银熙每年都要过两个夏天、种两茬水稻。夏秋时节,他每天风雨无阻前往常熟郊区的育种基地工作。为了加快育种的进程,每年10月在常熟收完水稻后,端木银熙便马不停蹄地赶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工作,一直忙到第二年4月底,就这样连轴转了25年。
“只要走出家门,我就想去地里走上一圈。”端木银熙说,有时候田里的一株水稻短时间内体现的特征就可能为育种工作带来突破,仔细查看水稻时的灵感突现就可能诞生新的品种。只要一踩进稻田,他就忘了辛苦,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由于长年在高温高湿的野外工作,长期保持同一个姿态观察稻种,他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炎、眼神经混乱和面部痉挛症。最近几年,他的面部痉挛症越来越严重,右边面部肌肉不时抽搐,右眼经常跳个不停,视线模糊,眼睛泪水直流,甚至晕倒在厕所,但他仍坚持亲自下田、亲手授粉、亲身测产。
言传身教,希望培养更多年轻科研人员
从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端木银熙通过几十年艰苦自学,站到了水稻育种的技术前沿。为此,他不知翻烂了多少书和笔记,度过无数不眠之夜。他撰写22万字育种专著1本,论文27篇,合作制定江苏省和苏州市农业地方标准5项。
在工作中,端木银熙重视育人,身体力行向团队的年轻人做好敬业奉献的典范,为常熟农科所带出了一个又一个育种能手。2015年,“端木银熙水稻育种研究推广中心”垒筑起高科技育种的新平台。如今,端木银熙虽已退休,但他仍在农业科研的第一线为最初的梦想拼搏,承担起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超级杂交粳稻的育种任务。近几年来,他又带领科研团队在稳定高产的同时,把稻米品质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我希望能在水稻方面继续探索,让人们吃上好米,为社会作出贡献。”端木银熙说,他还希望培养更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技术方面接好班。(苏报见习记者 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