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中医师戴月华:一根银针一甲子

发布时间:2022-09-07 来源:姑苏晚报
选择文字大小

  81岁,精神饱满。从医已满一甲子的中医师戴月华,依然活跃在社区义诊和科普讲座的现场。“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只要在秋霜里结好你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这是戴月华最喜欢的诗。把中医针灸继续发扬光大,发挥余热为患者解除病痛,是他的晚年愿望。

61年医龄54年党龄

  社区中医义诊讲座受欢迎

  昨天下午,戴月华来到相城区黄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老朋友”们义诊。

  戴月华从医61年,党龄已有54年。在为百姓办实事的各类活动现场,自然少不了这名老党员的身影。

  去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苏州工业园区民营企业党委联合唯亭、胜浦、娄葑、斜塘四街道党工委举办的“献礼建党百周年 义诊送药送健康”主题党日活动上,戴月华还受邀为居民开展了“远离中风从今天开始”健康知识讲座,进行现场义诊。义诊活动连续四天,累计吸引了500余人次参加。

  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脑卒中防治知识知晓率,姑苏区平江街道察院场社区党委也于去年邀请戴月华走进社区,以“预防卒中,你我同行”为题,为居民生动地讲了一堂课。他用丰富的中医针灸临床经验,讲解了中风的起因、先兆、预防措施、救治方法。

  “我们对中医本就蛮感兴趣的,讲座让我们对中风预防和康复、合理饮食等知识加强了解,提高了自我保健意识。”居民张阿婆表示,希望有更多的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来到社区。

组建戴氏针灸团队

  一本泛黄笔记簿珍藏至今

  戴月华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18岁参军,在部队当过卫生员,在那一根针一把草的年代,与中医针灸结下不解之缘。

  一本纸张泛黄的笔记簿,戴月华将其视若珍宝,用防水塑料袋小心翼翼保护着。“1975年,我在市中医院学习,这是首任院长黄一峰老先生当时为我亲笔留下的宝藏,记录分享了他的数十条验方使用心得,实属来之不易。”戴月华说,黄老先生潜心钻研、一丝不苟的精神,至今影响着自己。

  2015年,在经穴解剖学科创始人、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导严振国指导下,戴氏针灸团队组建。一针二灸三用药,头针和体针相结合,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团队为中风后遗症等患者缓解病痛。

  54岁的袁先生,中风复发。因多年未复诊,他此次康复情况欠佳,坐车头晕,走路更成困难。“影响了正常生活,眼看他没了信心,作为家人,我们当时心里很着急。”袁先生的女婿丁山柏为此奔波,带老丈人找到戴月华团队求诊。“目前,他上下楼梯也不用人背了,可以扶着慢慢走了。身体情况在好转,全家又有了希望。”丁山柏说。

  戴氏针灸也收获了名人粉丝。1999年,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中风,寻求中医帮助。经友人引荐,戴月华有幸来到周教授家,为她施针。针一拔掉,周教授竟能抬手、走路,丢掉了拐杖的她像孩子般大笑:“我又能弹钢琴、穿高跟鞋了。”三天后的元宵节,周教授穿着高跟鞋神气地出现在上海大剧院观看学生的音乐会,那时她已是80岁的老人。2015年,“人民艺术家”秦怡先后两度来苏州,找到戴月华施针治疗。

一根银针走天下

  希望把中医药发扬光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苏州市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快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强化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加强中医惠侨工作。而中医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0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代表作名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上世纪90年代初,戴月华走出国门参加“第三届中医与针灸走向世界”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中风后遗症头针疗法的应用”主题学术报告,这是他第一次在国外传播中医针灸。回国途中,他去泰国曼谷探望年迈的姨母,隔壁邻居主动请求治疗,结果一传十、十传百。病人多数是华侨,也有泰国人。1997年,戴月华还作为泰国皇家医疗队顾问,跟随诗琳通公主飞赴边境,之后又三次随公主医疗队前往泰国东部乡村义诊。

  随后受邀至马来西亚的戴月华,走进了槟城老人院,为老人针灸赠药,进行中医养生授课;还前往印度尼西亚开办中医诊所,8年间坚持开展义诊与讲课,带着中医针灸走遍了大小城市。

  70岁回到故乡苏州,本可落叶归根安享晚年的戴月华,仍放不下对针灸的热爱。郭小川的《春天的后面不是秋》成为他最爱的诗。“如今我已是满头白发,依然可以发光发热,为患者握好手中的银针。在秋霜里结好我的果子,又何必为年龄发愁?”他说。(记者 陆珏)

责任编辑:叶 蕴岚
打印】 【 关闭】 【 收藏】 【 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