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搜索

“苏州时代新人”刘军:发出重症医学“苏州声音”

发布时间:2022-08-29 来源:苏州日报
选择文字大小

  深耕专业领域,守护最后一道防线,他将挽救生命作为毕生追求——

  “作为一名ICU医生,把生命护在身前,把死亡挡在身后,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市立医院东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市重症医学临床医学中心副主任刘军常年奋战在抢救危重症病患的生死赛道。今年援沪期间,他冲锋抗疫一线,担任上海临港方舱医院舱长,规范诊疗管理、优化就诊流程、凝聚团队力量,为上海抗疫提供有力支持。他还及时总结经验、深耕专业领域,致力于发出重症医学的“苏州声音”。

  冲锋一线,打好援沪“组合战”

  “为抗疫作贡献,每一名医护人员都责无旁贷。”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刘军积极响应号召,抗击疫情,并跟随援沪医疗队赶赴上海,支援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工作。

  临港方舱医院是首批升级改造的方舱医院之一,由苏浙沪三方医疗队共同管理,这里设有1.36万张床位,主要收治无症状和轻症患者。陌生环境,患者众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开始了。“我们舱内共有400多张床位,开舱收治患者时,最多一天就收了300多名病人。”刚到方舱,刘军就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考验,必须以快制快,及时做好病人的健康管理,尽早帮助患者转阴出院。医疗队队员来自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等不同科室,把不同背景的医护人员拧成一根绳、打好“组合战”,并不是容易的事。在熟悉环境之后,刘军加强对舱内床位的巡查,及时筛查高危患者、强化沟通培训,细化交接班中间的各项工作,以最快速度提高临床效率,让每一名医务工作者都能做到有条不紊、心中有数。

  “筛查效率要高,而医疗质量也绝不能降低。”在梳理诊断和治疗流程的同时,刘军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确保医疗精准安全。“以ICU为例,我们第一时间筛查出有基础病和病症明显的危重病人,将他们的床位设在紧靠医护站的位置,便于及时抢救、降低安全风险。”在团队的高效配合之下,临港方舱医院形成良性流转,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仅5.7天。5月26日,苏州援沪人员完成任务返程,前后53天里,刘军负责的方舱累计收治患者约1600人。

  生死赛道,“不到最后不言胜”

  在医院的众多科室中,重症医学科(ICU)被称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31年来,刘军几乎每天都在此跟时间赛跑、与死神博弈。

  体外膜肺氧合设备(ECMO)是临床中抢救心肺衰竭病人的重要工具,可以部分或完全替代患者心肺功能,相当于人工心肺机。2014年底,市立医院东区ICU成为苏南地区最早开展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临床应用的ICU。在复杂多变的临床救治过程中,刘军带领ECMO团队不断积累治疗经验、丰富技术手段,至今通过ECMO救治心肺衰竭的危重病人60余例。

  “当时老先生的呼吸已经非常急促,脉氧低,拍CT发现肺部完全变白。我们当时判断,这个病人为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情况十分危急。”2019年6月中旬,一名在昆山工作的台商蔡先生被送至ICU,在得到家属同意后,刘军带领团队开展ECMO,并加强了器官功能支持治疗,使得蔡先生的生命体征逐步稳定。入院6天后,患者病情逐渐平稳,考虑到预后护理及相关事项,家属提出转运回台湾治疗。转运过程中,ECMO机器一旦发生任何故障停止,都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刘军与当地医院沟通协商后,严丝合缝做好衔接工作,成功将其顺利转运至台大附属医院。之后,刘军团队又根据基因测序技术查出蔡先生肺部感染原因系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推测是长期服用激素导致免疫功能抑制所致。拿到报告后,刘军及时和台大附属医院对接,帮助患者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蔡先生转危为安、成功出院。该转运病例成为江苏首例跨海峡两岸ECMO接力案例。

  “对于ICU里的病人而言,病情的复杂程度和变化速度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作为重症科医生,唯有细致入微、全力对待,一关一关过,不到最后,不言胜利。”刘军说,时刻抱持同理心,用专业技术挽回生命,帮助危重病人恢复健康、回到高质量的生活状态,这是他努力追求的目标。

  深耕科研,致力学科新进步

  除了日常的诊疗工作,刘军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始终步履不停。他曾先后在东南大学危重病医学研究所和南京军区总医院普外科研究所,师从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从事重症医学博士、博士后工作。自2012年从南京来到苏州后,刘军见证了市立医院东区ICU的发展进步,也凭借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我觉得每一代医生都有各自的攻坚使命和成长方式。”刘军说,相较于老一辈而言,现在的青年医生有更加便捷的信息检索工具,可以第一时间看到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案例和英文文献,用理论指导修正临床行为,这是当代医生的幸运,“只要勤奋学习,总能有所收获。”他坚持每天凌晨5点起床,花1个半小时左右阅读专业文献,吸收最新研究成果。作为重症医学领域专家,他已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科研项目16项,参与编写专著12部,先后获得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卫生拔尖人才、姑苏卫生重点人才等荣誉。

  “下一阶段,我希望系统地把援沪抗疫过程中在规范诊疗、强化协调、优化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出来,让大家了解苏州在重症医学上的思考、进步,也为后来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参考。”刘军说。  (苏报记者 陆飞龙)

责任编辑:闫 长武
打印】 【 关闭】 【 收藏】 【 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