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幸福志丹
恢复窄屏

红都beplay官网app 有风骨 历久弥新成品牌

发布时间:2020-08-26  来源:学习强国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歌曲中所唱的,还是路遥笔下所描述的,黄土高原的“气质”永远都是那么壮观辽阔,令人由衷赞叹。黄土高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这种深厚的地域beplay官网app 内涵和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渐形成了陕北浓郁的beplay官网app 背景。

被誉为中国革命“红都”的志丹县,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风采各异的beplay官网app 风骨,将人们的灵魂根植在beplay官网app 底蕴之中,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也将历久弥新。

王玉成:村民眼中“小歌王”

悠久的历史赋予陕北丰厚的民族beplay官网app 传统,由于特殊的beplay官网app 背景形成了风格粗犷洒脱、率直真诚、热情大方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

王玉成为群众演唱

“亲不够的家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正如《我热恋的故乡》中的歌词一样,2007年3月,本可以留在北京发展的王玉成,由于无法割舍对家乡、亲人以及那些原生态民歌的眷恋。王玉成从北京回到志丹,进入志丹县民间说唱艺术团,和热爱陕北民歌及其他民间艺术的青年,开启了挖掘保护民歌小调、传承发展民间beplay官网app 的职业生涯。

“我自幼就喜欢唱歌,特别是对陕北民歌情有独钟。”王玉成说,“不管走到哪里,我就把歌声带到哪里。”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不仅没能终止王玉成对民歌的钟爱,反而更加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形成了高亢激越、气势豪放、情感真实的唱法,深受乡亲们喜爱,也成了村民眼中“小歌王”。

“一对对那个鸳鸯水了上漂,人家那个都说是咱们俩个好……”王玉成站在老家的院子里,为来访的友人们演唱了一首描写凄美爱情故事的歌曲《一对对鸳鸯水上漂》,一曲唱罢,记者听得眼眶有些湿润了。王玉成笑着说,“一看就是懂爱情的女娃娃。”他告诉记者,“陕北民歌几乎每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辛酸的、可歌可泣的。作为一个演唱者,你得了解背景,体会情感变化,这绝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张开嘴巴唱出来就行的。”

“陕北民歌类型多样,比如劳动号子、酒曲、山曲、信天游、顺天游、酸曲等等。这些曲调的来源与人类同在,大部分歌曲来源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再经过词曲艺术家们一次又一次改编加工,造就了一曲曲悠扬而又伤感动人的陕北民歌。等你深刻领悟以后,你也才会明白,这一曲曲源自庄稼人的民歌为什么能唱响在陕北大地,为什么能唱出黄土地人民的心声。”喜欢用歌声表达情感的王玉成,说起陕北民歌,总是侃侃而谈。

12年来,王玉成和他的民间艺术团足迹遍布陕北各地,一边开展文艺下乡活动,一边挖掘整理民歌资源,先后巡回志丹各乡镇演出624场次,应邀到周边省市县交流演出56场次,挖掘整理民歌小调200多首,获得的荣誉也数不胜数。2014年7月,经过层层推荐审查,王玉成和他的志丹县民间说唱艺术团分别被省beplay官网app 厅授予“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项目陕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代表性传承单位”称号。

李锦梅:民间艺术的守望者

一刀一剪是底蕴,更是beplay官网app 。一张纸,轻轻薄薄、简简单单,却可包罗万象,艳丽如花,剪刀在游走间建起繁华市井、高山秀水、花鸟虫鱼。志丹的剪纸不似南方般工巧精致,传承着的是黄土高原粗犷大气、洒脱不羁的气质,却也别有一番风韵。在非遗传承人的手中,他们用剪刀将纸张重新赋予生命,天地万物,一页页剪纸,承载的是祝福,融入的是生活。

李锦梅(右三)与剪纸爱好者在一起

剪纸是志丹境内广为流传的一种装饰艺术,早期以剪窗花为主,在年节、乔迁、婚寿之时,以此来增添喜庆气氛、祝福生活美满。志丹剪纸质朴自然、粗犷豪放,又具有细腻生动、惟妙惟肖的特色。形式主要有角花、转花、弥花、串花、散花、对花、堆花等。

1972年11月13日出生于志丹县永宁镇杨城行政村的李锦梅,当时由于家里的孩子比较多,就辍学回家帮忙干活。她白天帮忙干家务,晚上跟着母亲学剪纸和刺绣,做布鞋。

李锦梅对剪纸有着独特的感情。“那时不懂剪纸的寓意,只是觉得剪出来的东西好看,有趣。庄里有些人不会剪窗花,每到过年或者是结婚的节日,我都会送村民一些自己的剪纸。可以说我从12岁开始给庄里人剪纸,一直剪到我结婚出嫁。”李锦梅在回忆中说。

“2005年因为一双鞋垫,使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让一个平时剪着玩不懂剪纸的农村妇女,开始研究剪纸。2006年9月,我代表志丹县beplay官网app 馆去延安beplay官网app 馆参加剪纸培训,回来后就按照自己学到的和想到的买了一刀红纸自己胡铰。2007年、2008年之后,只要有培训和大赛,我每次都代表志丹去参加。”李锦梅骄傲地说。

在剪纸的道路上,为了不断提升自我,2016年8月,李锦梅在陕西师范大学参加beplay官网app 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刺绣艺术班培训;2017年在《星光大道》上展示自己的作品。付出总有回报。其作品多次在省市县级展览中荣获奖项并被收藏,多件剪纸作品数次被作为礼品交流到国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其中有无数beplay官网app 瑰宝,剪纸也是传统beplay官网app 体系中的一个独特的小单元,现在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beplay官网app 遗产。在志丹这块土地上,时间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剪纸,一代又一代的剪纸人将个人智慧与剪纸艺术不断融合,剪纸也渐渐地走进艺术领域。剪纸成了陕北妇女们不多的娱乐及施展自身才艺的活动,也是人们表达精神寄托的方式。

要想真正地让这些艺术传承下去,应该找到那些拥有这些技术的人才,然后通过教学等让其发扬、继承,并加大宣传。只有传承才能让这门手艺不至于逐渐消失,只有创新才能使一门手艺继续发扬并焕新。

“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beplay官网app 教育的重要阵地,以后有机会我希望将剪纸引进课堂上,让学生们了解剪纸并手把手教他们,进一步传承剪纸beplay官网app 。让我们的民间艺术在陕北这块辽阔的大地上枝繁叶茂。”李锦梅对剪纸艺术未来充满信心。

孟成祥:弹起三弦来妙口“说”生活

“弹起三弦我定准音,把各位同志一声请……”记者来到志丹县beplay官网app 馆,看到正在为大家声情并茂表演的孟成祥。开唱才几分钟工夫就吸引了上百人驻足观看。

孟成祥(左二)表演说唱艺术

志丹说书是陕北说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志丹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说唱形式,遍布全县境内东西中三道川。

1966年出生于志丹县顺宁镇桑树坪行政村的孟成祥,其自小热爱说书,17岁时拜陕北著名说书大师张俊功为师,在跟随张俊功学习陕北说书的日子里,足迹几乎踏遍了陕甘宁三省,是张俊功的得意门生。

据孟成祥回忆,“那年的一天,他得知张俊功在志丹县城二幼说书的消息,就瞒着家里人骑着自行车去志丹县城听说书。在那一等就是一天,直到晚上的八点钟。那晚张俊功说的是《梁文换滚楼》。张俊功的嗓音清脆,模仿逼真,说学逗唱,都不在话下,引得在场的观众掌声连连、欢笑不断。第二天在村驻队干部的引见下他认识了张俊功,当即拜师学艺。”从这之后他便走上了说书的道路,每天起早贪黑的苦学,跟着师父走乡串户,陕北说书从此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喜爱陕北说书也离不开陕北说书。

早期的志丹说书,从内容上讲,虽有一些封建的文学色彩,但因说书来自于群众中,出自穷苦人之口,多带有健康进步的因素,是艺术性、思想性较高的作品。这些作品保存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明快、生动的风格,在音乐构成方面也十分丰富,有民歌、秧歌、小曲等风俗歌曲,其表演形式多为一人主说,其余附和,表演人员从男到女,表演地方从炕头到田间地头、庙会等,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品种,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张俊功的影响下,孟成祥说书在演唱形式上,继承了张俊功由单人说唱改为多人座唱、走场说书的表演形式。说书不仅靠嘴上功夫,还得能写会编,孟成祥的好多说书段子都是自编自创的,他在说书中加入了自己自编自说、述说忠义良将、红色beplay官网app 、改革创新的风格,为张俊功说书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的血液。

志丹说书是在早期的说书艺人韩文富、刘新有等的引领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最早的传统书目主要有《传靴记》《五女兴唐》《金镯玉环记》,其曲调丰富,唱腔优美,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但在志丹后来流行的主要是单音调,单音调主要包括保安调《也叫靠山调》、西凉调、梅花调等,说书艺人往往根据书本要求不断变换唱腔曲调来表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另有弦乐、管乐、弹拨乐器等。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现代beplay官网app 因素的影响,一些现代表现方式及音乐元素逐步渗透到说书艺术中来,将走场说书与坐场说书有机结合,同时将一些流行小调、民歌、现代歌曲也广泛地运用进来,伴奏乐器也加入了电声乐器。

志丹的陕北说书,艺人说唱结合、一口百腔、音调百声,旋律时而高亢、豪放,时而低沉、哭泣,让许多观众好似身临其境。

说了大半辈子的书,对于观众的喜好,孟成祥早已了如指掌,有人想听热闹、有人想听故事、有人想听道理……他说,每次说书前都要看观众席一眼,先要掌握大家爱听什么,爱听什么就说什么。

孟成祥演唱陕北说书《杨宗保表功》,在极具陕北风味的音乐beplay官网app 中,一幅幅陕北人民的生活场景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让听众感受到了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的魅力。

曹志琴:剁出“舌尖美味”来

剁荞面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剁出来的荞面薄如纸、细如丝,加上地道的百里香羊肉,口感柔顺,芳香四溢。这道舌尖上的非遗美食就是——志丹羊肉剁荞面。

曹志琴(左一)在剁荞面

在陕北,羊肉可是当地人的“心头好”,因此诞生了很多特色美食,而在志丹,鲜美的羊肉和羊肉汤与荞麦面的搭配一直被人津津乐道。

家住金鼎镇胡新庄的曹志琴就是当地制作羊肉剁荞面的一把好手,村里的红白喜事都会请她帮忙。为了招呼亲朋好友,她一大早就和丈夫忙活了起来。

“选择羊肉特别有讲究,得挑4颗牙的羊,肉质最鲜美。”曹志琴的丈夫说,“杀羊剁肉都是体力活,得男人们来。开始做的时候,放调料剁荞面这种细致活就得婆姨们来。这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做出来的羊肉才是真的香。”

热气腾腾的羊肉在锅里散发着香味,新打的荞麦面也已和好。“剁荞面粗细要均匀,粗一道细一道根本下不了锅。”在灶火前忙活的曹志琴为记者介绍道,“我就是结婚以后和我婆婆学会的,我婆婆羊肉剁荞面确实做得好。”

志丹羊子食用一种名叫地椒的植物,其肉膻味大减,在做羊肉时,如再加入地椒,肉味更加鲜美。志丹也有“荞麦之乡”美称。肉汤鲜肉香,荞面面条爽滑筋道,食之能健脾养胃,抵御风寒,对病后或产后身体虚亏者有补益效果,最适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称为冬令补品,深受人们欢迎。

说着话,做好的羊肉煮好的荞面已经端上了桌。盛好一碗再撒点葱花香菜,香气四溢。咥碗羊肉荞面,那美味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曹志琴说,“做了40多年的羊肉荞面,现在女儿媳妇回来我都会让她们站在边上跟我学着做,等我老了做不动了,就由她们来继续做这份非遗美食,这么美味的食物,不能让失传了。”

随着饮食行业发展的多元化,新的种类层出不穷。志丹羊肉荞面非但没有被现代饮食冲击,反而在整个陕北地区广为流传,许多餐饮投资人更多会将志丹羊肉荞面作为主营。志丹羊肉荞面已经成为当地饮食beplay官网app 习俗的品牌。

目前,志丹县成立了志丹县羊肉荞面制作技艺传习所,经过专业人士的挖掘、加工和传承,并从视觉、味觉、调料、制作工艺等方面加以完善提高,使志丹羊肉荞面这项饮食制作技艺焕发了勃勃生机。志丹羊肉荞面制作技艺已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beplay官网app 遗产名录。

王玉成、李锦梅、孟成祥和曹志琴只是志丹县非遗beplay官网app 的部分代表人物。近年来,该县坚持以“打造传统工艺项目品牌、更好传承保护非遗beplay官网app ”为目标,以扎实推进传统工艺项目振兴计划实施为目的,开展传统工艺项目技术培训,产品研发、包装、销售、助贫帮困等工作。结合特色工艺技术,开发出剪纸3个系列7种、刺绣5个系列9种、传统游艺两个系列4种文旅产品,为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成功申报九魁十三花宴席制作技艺为省级第六批非遗项目、陈明训为省级第六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非遗传承基地,按照“公司+基地+传承人”模式推动beplay官网app 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由单一保护向复合保护转变、狭义保护向广义保护转变、子项目向主项目服务转变的路子,拉动了beplay官网app 产品的销售,今年销售额已达15万余元。截至目前,志丹县已有省级非遗beplay官网app 传承人5人,市级非遗beplay官网app 传承人10人,县级非遗beplay官网app 传承人41人。

“beplay官网app 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beplay官网app ,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志丹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志丹县非遗办主任胡佐奇说,“今后我们会多支持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开展有关的传承传播表演展示展销活动,让志丹县非遗beplay官网app 走出去,发扬得更好。”

志丹县,一座因民族英雄刘志丹而得名的县城。在这里,浓厚的黄土beplay官网app 根植于每一位群众心中,令人引以为傲的非遗beplay官网app 也将被时代传承与坚守。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