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公示

当前位置:咸阳文明网首页>关于beplay>公告公示> 正文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候选人公示公告
发表时间:2023-08-11 来源:陕西文明网

根据中国文明网“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有关要求,现对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拟推荐的12名候选人予以公示。他们是:助人为乐类:杨志民、闫文强;见义勇为类:张林、郭建平、丁军;诚实守信类:张应龙、张冬明;敬业奉献类:雷俊生、慕生树;孝老爱亲类:李小虎、王乐新、童丽娜。

  广大干部群众对所推荐对象如有意见,可通过来电、来信等形式,向省委明办反映。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的,请使用真实姓名并提供具体联系方式。

  公示时间:2023年8月11日至8月15日

  受理处室: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思想道德建设处

  传真电话:029-63905886

  邮箱:shanxihrb@163.com

  中共陕西省委文明办

  2023年8月11日

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陕西省候选人事迹


 杨志民:杖朝老人义务宣讲17载 用心用情颂党恩

  杨志民,男,1945年8月生,陕西省泾阳县人大退休干部。杨志民2006年退休以后,持续发挥余热,深入机关单位、农村、学校、社区开展义务宣讲。曾获“陕西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陕西好人”“咸阳市文明家庭”“咸阳好人”等荣誉。

坚守初心 永不停歇

  杨志民曾经是一名教师,2006年从泾阳县人大常委岗位上退休以后,他开始“重拾旧业”,走进田间地头、村巷院落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每天至少四小时进行学习,坚持看书、读报、听广播,收看中省市县新闻节目,一边学习、一边记录、一边思考。他多次自费到北京、上海等地听取专家教授演讲,将学到的内容消化吸收、仔细琢磨,形成一篇篇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的宣讲文稿。多年来,他抄写笔记达到15万余字,剪贴各种报刊杂志重要文章10多本,撰写宣讲稿50余篇近100万字。刚开始宣讲时,他四处“找场子”“拉听众”。随着宣讲的不断深入,他积攒了一定的“人气”“名气”,越来越多的单位主动邀请他前去讲课。他的足迹遍布陕西泾阳、三原、武功、兴平、礼泉等县、17个乡镇、82个村(社区),累计宣讲400多场次,万余名听众。

扎根基层 铸魂育人

  为了保证宣讲效果,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每次宣讲前,他都针对受众特点精心选择宣讲主题和方向,对宣讲内容、引用事例反复推敲,烂熟于心。用他自己的话讲,“只有脱稿讲,才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大家听得进去”。在讲台上,他总能以精神的饱满,通俗易懂的内容、朴实风趣的语言、朗朗上口的词句、旁征博引的事例,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经常博得热烈掌声。有时宣讲结束了,听众还意犹未尽,想让他再多讲一会儿。

  在“扶志宣讲村村行”活动中,主办单位泾阳县委宣传部的同志看杨志民年事已高,怕宣讲安排的太多他身体吃不消,但他主动要求多给他安排宣讲场次。“乡村振兴是大事!群众听一堂课就能多一份信心,脱贫就多了一份动力。其他宣讲团成员都要兼顾工作,我退休了,时间充足,只要是给群众宣讲,我随叫随到!”有时一天要跑三四个村,无论严寒酷暑,他都从不言累,乐在其中。“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为乡村振兴贡献绵薄之力,也是自己的荣耀,也很满足。”

言传身教 无私奉献

  “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杨志民老人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论述,写成条幅、挂在家中,作为全家人的座右铭。他非常重视家风建设和子女教育、成长。每逢春节,他都筹备家庭春节晚会,让子女逐一汇报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和来年打算,家人之间评议打分,他为家人讲述党的政策和家风理念,总结一年来的家中大事、要事,进行文艺联欢,一家人其乐融融。杨志民勤奋好学、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家风环境深深地影响着家人,儿女工作都很出色,孙子孙女也学业有成。

  在日常生活中,杨志民是个热心肠。谁家闹矛盾了,他主动上门调解;谁遇到烦心事了,他主动帮忙想办法;谁生活有困难了,他慷慨解囊,有时在路上遇到拾荒老人,他都会掏出身上的现金予以接济。

  如今,已到杖朝之年的杨志民依然活跃在基层宣讲一线,用真情实感宣传党的政策,歌颂国家发展、社会进步。

张林:国企员工异国遇空难 临危不乱疏散乘客救婴儿

  张林,男,1992年7月生,中交二公局坦桑尼亚BK二标项目工程部部长。他在坦桑尼亚出差途中,所乘飞机遭遇空难坠入湖中,机上19人遇难、24人获救。作为该航班唯一中国籍乘客,他在冷静自救的同时,积极协助其他乘客疏散,并冒险返回机尾救出一名非洲幼儿,被非洲媒体誉为“友谊使者”“平民英雄”。曾获“陕西好人”“西安好人”“2022年度央企十大暖镜头”“中国交建2022年度平安卫士”“坦桑尼亚2022年度中资企业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

创造异国生命奇迹

  2022年11月6日6时,张林乘坐PW494次航班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飞往工作所在地布科巴市。由于天气恶劣,该航班在抵达布科巴机场时遭遇雷雨天气,迫降过程中不慎坠入机场附近的维多利亚湖内。随着大量湖水涌入机舱内,机身急速下沉。危急关头,张林首先给自己穿好救生衣,然后帮助空乘人员打开急救舱门,游出机舱后他爬上浮在水面的机翼,协助疏导其他乘客逃生。突然,张林看到舱门口一位母亲托举着自己的婴儿往外挣扎。他迅速跃上机身跑向机尾,一把接过婴儿抱在了自己怀里,然后再小心翼翼地返回机翼。安全上岸后,张林把婴儿交给了救护人员。

  当天下午,坦桑尼亚总理马贾利瓦前往飞机失事现场指导事故救援,专程到医院看望了张林。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中国交建、中交二公局各级领导也第一时间对张林进行慰问,对他在事故中冷静自救并勇救幼儿的事迹表示高度肯定。

但行好事不求名利

  事故发生后,张林多次拒绝记者采访,认为自己的做法很平常,在那一刻所有人都会选择那样做。2022年11月9日,环球网对张林事迹的报道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客户端、国资委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中新网等国内媒体纷纷转载,报道视频冲上抖音热搜,点击量超过750万次。新华社的通讯报道《中非友谊大树上的一朵新花》被两百多家媒体转载采用。坦桑尼亚当地媒体也高度关注张林事迹,对张林进行专访。

  网友们称赞:“生死关头,还能伸手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异国幼儿,这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展现了中国人的高贵品格和国际主义精神!”

融入当地播撒青春

  驻坦桑尼亚四年来,张林积极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一线,立足自身岗位,平衡工程施工和解决当地生活条件两方面关系,通过改善周边条件,真心为当地群众谋福利。张林将居民区和项目石场进场道路连通,对进场道路以高标准进行修筑,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问题。张林把5位当地员工培养成为了技术过硬的属地带班人员,让当地民众切实感受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中国机遇。

  细微之处见品格,关键时候见格局,危难时刻见精神,张林用自己的真情实意传递了跨越国籍的大爱。

张应龙:陕北乡党辞职返乡兑现承诺 带领乡亲“沙里淘金”

  张应龙,男,1963年4月生,陕西省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2002年,他兑现对乡亲的承诺,放弃年薪20万元的外企高管工作,回乡投身造林治沙事业。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标兵”“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陕西省道德模范”等荣誉。

 意外“结缘”治沙,诚信坚守20载

  2002年,时任北京某外资公司副总经理的张应龙回神木老家过年,在锦界镇沟掌村走亲戚闲聊时,答应该村党支部书记出钱回乡治沙。言出必行,没过多久,张应龙就投资100万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的42.8万亩毛乌素荒沙地,签订了70年合约。随后,他毅然辞掉在北京年薪20万元的工作,带着筹到的200多万元,开始他的治沙事业。截至目前,张应龙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所承包的荒沙地林草覆盖率从3%提高到65%。2019年,他的治沙基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中国绿色时报评为“中国七大最美沙漠(沙地)”,被媒体称赞为“毛乌素中的马尔代夫”“毛乌素中的塞罕坝”。

主动“联姻”科研,开创循环治沙之路

  张应龙创新治沙理念,提出毛乌素沙地治理的三个阶段:从防沙治沙—护沙用沙—再到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即:初期目标达到沙漠稳定,中期目标达到有效保护与产业形成,终极目标实现生态、居民、产业循环利用发展。围绕这一目标,他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林下绵羊轮牧模式、林业秸秆与林区有机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长式等“六大模式”,为当地林业部门生产提供了系统的技术实践支撑。

 致力“孵化”平台,传播沙漠生态beplay官网app

  从2005年开始,神木市生态协会合作引进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累计200多人,在张应龙的治沙基地建成了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国家林业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省级院士工作站、陕西省农业专家服务站、陕西省科技厅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张应龙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张应龙主持承担了科技部科技惠民项目——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态修复惠民工程项目,先后完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标准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陕西省科技厅项目23个,牵头起草国家行业标准3项、陕西省省级地方标准(综合体)1项,编辑出版《长柄扁桃》《长柄扁桃资源开发利用》《长柄扁桃种植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其中,获得国家专利20余项、省级科研成果鉴定3项,获得科技部“全国沙技术奖三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银奖2项、榆林市科学进步1等奖1项。组织培训80余期,培训人员约8000人次。

 探索“反哺”机制,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2009年,为实现沙区的自我循环发展,张应龙发动当地村民合作成立“神木市秃尾河源林业生产合作社”,并将修整好的3000亩耕地和已经挂果的1万亩扁桃林地无偿划拨给合作社,由农民自主经营。同时,招收周边村子剩余劳动力到基地务工,每年帮助周边群众实现林业产业及务工收入1000多万元,使治沙造林基地及周边区域农民生产方式和收入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从旷野黄沙到绿树葱茏的嬗变,新时代治沙探索者张应龙的辛勤付出,终将衍化出强大的“绿色力量”,推动一方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雷俊生:潜心钻研业务用生命破译犯罪密码的“鹰眼神探”

  雷俊生,男,1971年7月生,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新城分局长乐中路派出所警务技术四级主任,痕迹检验副高级任职资格、一级警督警衔。曾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个人”“陕西省公安机关现场勘查能手”“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

  雷俊生从警30年,始终秉承为民初衷,用一双“鹰眼”努力搜寻犯罪现场的蛛丝马迹,在无声较量中用痕迹物证书写忠诚。30载春秋,他扎根在刑事勘查的第一线,用自己的专业极致和忘我执着,让现场“说话”,让痕迹物证“发声”。他潜心钻研,不断探寻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之路,即使因过度用眼导致左眼几近失明,依然无怨无悔,用生命破译犯罪密码,成为令犯罪分子胆颤、群众信赖的“鹰眼神探”。

热爱事业、认真履职,用忠诚书写无悔选择

  雷俊生同志始终忠诚自己的事业,无悔选择,不忘初心。他凭着对公安事业的满腔忠诚,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在刑事技术岗位上默默奉献。辖区发案,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案发现场。不管多难、多危险,只要是能留下痕迹的地方,他都要仔细勘查;只要有助于破案的痕迹、物证,都要一个不漏地提取。痕迹物证提取率、比中率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他多次受邀到全省各地授课,受众达8000余人,有力带动了基层侦破案件的效能。对于事关群众安全感的一般性侵财案件,他都竭尽全力穷尽现场的每一处痕迹物证。据统计,近年来,勘验各类刑事现场1986案,提取各类痕迹物证3796枚,提取率达到了90%,比中嫌疑人800人次,破各类刑事案件1500余起。为了显现、固定、提取、比对各种痕迹,他要长期在黑暗的环境中、利用强光和试剂的三重刺激下工作,加之用眼疲劳,眼睛时常酸涩、疼痛。2012年,雷俊生眼痛频繁发作,但考虑案件进入了侦破的关键期他忍痛坚持。当年6月,雷俊生感到左脸有些麻痹,眼痛的频率也随之增加,检查时,雷俊生才知道自己左眼视网膜已经脱落并发生萎缩粘连。就这样在病床上的他,还念念不忘已经“比对成功”的案子,通过电话给所里的徒弟交代,案子还要找上级技术部门出具正式鉴定报告。

  手术后,雷俊生的左眼几乎失明,只能在强光照射下感受到微弱的光感。术后半个月,他就回到岗位上,左眼失明,他就找来放大镜辅助勘查;视野变窄,他就花更长的时间来寻找痕迹;以前出警一小时就能勘完的现场,他就耐心地花费更多时间。看他不分昼夜地忙活,同事们都很心疼,领导还强制性地撵他回家休息,可雷俊生转上一圈,时不时又转回到所里继续工作。

 铆劲钻研,痴心投入,用行动坚守忠诚使命

  雷俊生痴心刑事技术,在实战中,多次在犯罪现场捕捉到关键细节,让多个“无线索”的案件峰回路转。他总结出一套多发性侵财案件现场勘查方法,脱落细胞提取技术,彰显出刑事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由他破获的系列盗窃案也入选全省公安机关利用刑事技术打击“盗抢骗”犯罪“十大精品案例”。

  这两年,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心得,汇编成册、做成课件,供同行们交流,他总结编写的《多发性侵财类案件现场勘查经验》已成为全省刑侦技术同行眼中的“教科书”。

  雷俊生同志立足基层,忠于职守,甘于平凡,乐于奉献,长年累月扎根继承刑事勘查一线,用精湛的刑事科学技术,为刑侦破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李小虎:叔叔为抚养仨侄一生未娶

  李小虎,男,1972年3月生,陕西省凤县红花铺镇永生村村民。32年前,李小虎的大嫂意外去世后,大哥离家出走异地再婚,留下3个年幼的孩子,他毅然承担起抚养侄子侄女和赡养父母的重担。

含辛茹苦,抚养三个侄儿

  1991年,19岁的李小虎就像一头小老虎,身强力壮,意气风发,正谋划着外出打工创业。然而,随着他嫂子不幸病逝、哥哥留下年迈多病的父母和3个不足灶台高的孩子“远走高飞”,他出去闯一番天地的梦想就“破灭了”。哥哥留下的3个孩子,两个女娃分别6岁、5岁,最小的男娃才1岁,3个孩子哭闹起来能把人的心撕碎。“小虎,你是孩子们的小叔,孩子们以后就指望你了!”李小虎的父亲悲戚地说。

  从此,自己才刚刚成年的李小虎开始当起了“父亲”。每天,李小虎要接送孩子上下学,跑完小学再跑中学,晚上还要辅导孩子做作业。把这些事做完,他才能抽出身干些农活或就近打零工。李小虎有的是力气,是周边工地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深受工头和工友们的喜欢。渐渐地,李小虎成了方圆百里最吃香的泥瓦匠,收入日渐丰盈。然而,挣得再多,家庭开支却依然入不敷出。为了供3个孩子上学,李小虎舍不得吃穿,将这冒着严寒酷暑挣得的血汗钱全部省下来,支付3个孩子的学杂费和生活费。

  当年不足灶台高的3个孩子,慢慢长成了大姑娘大小伙。除了小侄女初中毕业后不忍心小叔辛苦,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外,大侄女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保送到武汉科技大学读研究生,如今在福州一所高校任教。侄子毕业于成都石油大学,在西安就业。而李小虎却至今未娶,起初是养育三个孩子压力大不敢娶,到后来是因为自身年龄大了没人嫁。但是李小虎一点也不后悔,他打心眼里认为,把孩子们培养成人比啥都值!

 尽守孝道,精心照顾患病父母

  李小虎的父亲李长期患有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病,隔三岔五地就需要住院治疗。2002年,偏偏母亲又半身不遂瘫在了床上,李小虎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换被褥、洗身子,经常整晚都睡不上个囫囵觉。母亲没瘫的那条腿经常疼痛,一发作整个人就抽搐。每每这个时候,李小虎总是不离左右,给母亲按摩、拔火罐……在李小虎的精心照顾下,母亲的身上没生过一次褥疮,直到2016年安详去世。2019年,李小虎为年迈的父亲购置了轮椅,每天推着他在村里散步。

传承美德,树立良好家风

  阳光总在风雨后。随着3个孩子陆续成家立业,昨日吃的苦,已成为一段幸福的记忆。受李小虎的感染,孩子们自立自强,也特别孝顺,像亲生儿女一样孝敬着李小虎,一家人其乐融融,仁爱、孝敬、和睦的家风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延续。

  这就是李小虎,他倾其一生践行“孝悌”美德,书写了一个令人敬仰、可歌可泣的好故事。光阴如梦,他勾勒出人生最精彩的轨迹;岁月如歌,他奏响生命最动人的音符。

  郭建平:两小孩不慎掉入冰河 货车司机奋勇施救

  郭建平,男,1981年6月生,陕西省商洛亮山混凝土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货运车司机,退役军人。他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河水中勇救河南籍2名落水儿童后默默离开,曾获“陕西好人”称号。

两小儿嬉戏中不慎落水

  2022年1月18日下午5时左右,河南籍两个小孩(女孩5岁,男孩2岁)在商州区丹江河与南秦河的交汇处河滩玩耍,男孩不小心掉进河中,女孩看到男孩落水,急忙去拉男孩,由于河道不久之前才清理过,河水很深,水流很急,加之天寒水冷,小女孩力气有限,很快两人便都被冲到河道中间。

货车司机两度入水奋勇施救

  郭建平当时正在丹江桥下带着自家小孩玩耍,突然发现远处丹江河道里有一团红色物体向下游移动,好像还有一只小手在摇晃。他第一直觉:不好!有孩子落水了!急忙跑过去察看,确认是孩子,他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快速游过去抓住那只在晃动的小手,这时才发现落水的是两个小孩,小一点的孩子被大孩子压在水下往下漂,两个孩子气力用尽已经不再挣扎,情况十分危急。他急忙拽住年龄小的游向岸边,看着孩子一动不动,他连推带拖把小孩子头朝下,脚朝上靠在了岸边。他回头一看大孩子已被冲走二十多米远,他再次返回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游过去抓住大孩子。此时,自己和孩子的棉袄被河水完全浸透,加上处于水流湍急河段,根本拉不动孩子。情急之下他只好用身体托住孩子,就这样他和孩子又被冲走十几米远,眼看要被冲进深水河道交汇处。他想:完了,我命也搭上了,是救孩子还是保全自己?自己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呀!看着河岸上自己的孩子,一边奔跑一边大哭。“不!不能放弃!得救起孩子!”他右手把孩子头托举出水面,不一会儿孩子哭了,他安慰孩子:“孩子,不要害怕,有我在!”终于拼尽力气游到浅水处,急中生智的他用双脚蹬住河底沙石,身体慢慢稳下来,停在了河中间,此时他一点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大声叫喊:“快来人啊……!”附近岸边的群众赶了过来,齐心协力将他们拽上了岸。

挽救了两个年幼的生命和背后的两个家庭

  这时小男孩也已经醒了过来,岸边聚焦了很多群众,冻得浑身哆嗦的郭建平看两个孩子没有大碍,便牵着自己的孩子默默离开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手和腿部被石块划出一道道伤痕,手机也已经被河水浸泡无法开机。当晚两家孩子的家长通过多方打听,找到郭建平表达谢意,执意要赔偿手机,被郭建平婉拒了。他说:“不用赔偿,我也有孩子,当时那种情况,不管谁碰见都会毫不犹豫那么做,救人是本份,只要孩子好好的比啥都重要……”

  郭建平,一个普通货车司机,他不顾自身危险跳入冰河挽救了两个年幼的生命,也保住了两个家庭的希望。

 张冬明:农村妇女万般艰辛替夫还债,重信守诺感动乡邻

  张冬明,女,1975年11月生,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普济寺村村民。面对家庭变故,她勇挑生活重担,努力替亡夫还债。曾获“陕西省道德模范”“陕西好人”等荣誉。

突遭变故 勇担巨额债务

  张冬明原有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丈夫在陕西省平利县城关镇建成了1200多亩的市级产业园,并将产业园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条。可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5月,丈夫被诊断为肝癌晚期,2018年初医治无效去世。高额的治疗费用不但掏空了家底,还新添了一大笔债务,产业园也在丈夫病倒后逐渐疏于管理。

  丈夫走后,债主担心人死账烂,天天催债;产业园工人怕张冬明付不起工资,陆续辞职。产业园管理、抚养子女、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公及偿还丈夫生前投资产业园所欠下的400多万元债务,这些生活重担顷刻间全部压在了张冬明身上。

  看着眼前的一切,张冬明大脑一片空白。“那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冷静下来后,我想清楚了,别人能把血汗钱借给我丈夫,咱就得守信用。他的账,我来还。我还要替他把产业园继续管理经营好,那是他10多年的心血啊。”张冬明坚定地说。

万般艰辛 谱写诚信之歌

  为了能将产业园经营下去,张冬明先把能出栏的牛羊卖掉,偿还部分债务,保证工人工资。又一家家上门向债主说明情况,用自己的名字重新写下借条,请求债主的理解和宽限,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将钱还上。而后,张冬明便带着刚满一岁的孩子住进了山上的产业园,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学习园区管理经营技巧。

  由于没经验、缺技术、不懂管护,张冬明接手产业园后显得左支右绌,尽管“恶补”了许多知识,还是交了不少“学费”。坑挖浅、挖少了,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施肥施错了部位,核桃树基本没吸收到养分,结的果子很小;防虫防晚了,大部分果子没到收获季便掉了……市、县农业农村局知道情况后,便派专业技术人员长期到产业园给张冬明做技术指导,带她去其他示范园区观摩。她自己也通过看书、上网、参加培训等方式弥补短板。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底,产业园的千亩核桃获得丰收,生态猪养殖也进展得很顺利,盈利了50多万元,张冬明没有给自己留一分钱,全部偿还了债务。

  5年来,她省吃俭用,将全部精力投入产业园建设中,除了保证园区建设经费、工人工资和基本生活开支,剩下的钱全部用于还债。如今,产业园的经营逐渐步入正轨,成功申报市级林业园区,并顺利通过省级龙头企业验收,不仅效益节节提升,每年还能带动60余户群众增收。对于还清债务,张冬明不再感到遥遥无期,而是信心满满。

  “我真没想到,她能一分不少地把欠我的8万元还清。说实话,起初我还真担心这会成为一笔烂账。”当初借钱给张冬明丈夫的汪某说,“就冲她的信誉,今后她要是有需要,我还敢再借钱给她。”

  “别人信任我,我就不能让他们失望”这是张冬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目前,张冬明已还债170万元。每逢丈夫忌日,她总会拿着还债收回的欠条到丈夫坟前烧掉,让长眠地下的丈夫安心。

  丁军:社区干部跳入深潭勇救8岁男童

  丁军,男,1975年7月生,陕西省勉县同沟寺镇同沟寺社区干部。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闪过:“我得去救他!”

  2022年7月31日下午,丁军在同沟寺镇柳坝村石窝子河段岸边乘凉。一名七八岁的小男孩拿着玩具渔网在河边捞鱼,由于石头上满是青苔,男孩一不小心便踉跄跌入河里。水流湍急,小男孩很快就被冲进水潭深处。事发突然,距离事发地不远的丁军迅速跑到水潭边,眼看幼小的身影随着波涛时起时伏,情况十分危急。虽然自己水性不好,但周围其他人距离太远,“我得去救他!”丁军当机立断,衣服未脱就一头扎进潭水。由于事发地位于瀑布下方,潭深水急,丁军刚把孩子托起便又被水流淹过,几经努力终于与岸边闻声起来的群众合力将孩子救起。

救了孩子,保全了一个家庭的幸福

  上岸后,丁军早已累得气喘吁吁,瘫坐在地上,多年未曾游泳的他回想起来很是后怕。见被救者已无大碍,丁军便默默离开了。虽然丁军并没有把救人的事情放在心上,但被救的小朋友一家却在四处打听丁军,非要当面感谢恩人。“如果当时没有您伸出援手,我们家的天都会塌了。您对我儿子的救命之恩我们全家永生难忘!”8月3日,王昊威小朋友及其家长为同沟寺镇同沟寺社区干部丁军送去一面写有“见义勇为 品德高尚”的锦旗。

  “水有三米多深,小朋友很紧张,一直用力抱着我。当时没想其他事,只知道救人要紧。”谈到救人时的感想,丁军坚定地说。

  丁军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在他人生命危难时舍身相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正气歌。在丁军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和高尚情操。

王乐新:退休矿工照顾植物人妻子6年写下48万字护理日记

  王乐新,男,1953年6月生,陕西省铜川矿业公司徐家沟煤矿退休矿工。

生活的变故

  王乐新与妻子王守珍同是安徽阜阳人,从小就认识。他们在老家成亲,婚后育有两女一儿。2016年,干了40多年煤矿工作的王乐新退休后,计划着好好歇一歇,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可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10月21日中午,勤劳善良的王守珍突发脑淤血倒地昏迷,被转到西安的大医院抢救。后经医生全力施救,王守珍的性命是保住了,但却成了植物人。先是在医院ICU病房住了58天,后又转到西安一家康复中心一住就是7个月。这期间,王乐新一直就在西安陪伴妻子,又是请名医,又是学按摩,几个月下来,身心疲惫的他瘦了十几斤。

  第二年7月回到铜川后,没了医生、护工的医治看护,照顾妻子的重担全落在了王乐新的身上。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妻子的治疗,专门请了一位中医大夫每天为妻子针灸、理疗,也买来治疗药物,自己学着搭配各种营养食物,精心照顾着每天一动不动的妻子。他说:“结婚这么多年,我一直在煤矿井下一线工作,后来又当了十多年的区队干部,忙活得就没有顾过家,家里的大小事都是妻子操持,特别是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没让我操过心。而且妻子特别贤惠,干多干少从不抱怨,默默地支持我的工作。我总觉得亏欠了妻子很多。现在她病成这样,我说啥也不能放弃对她的治疗。”

 48万字护理日记

  提起记日记的事,王乐新说:“最早是在西安的康复医院治疗时,就开始记录妻子每天的情况,好让医生看了掌握病情。回到家后,我觉得还是要把妻子的病情日记坚持记下来,这样,一是可以系统地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二是能够督促自己不能偷懒,还可以排遣寂寞。长期照顾病人是非常单调的,每天写写也算个事做。”

  6年多来他记的日记,密密麻麻整整有12大本。基本上是一年记两本,没有停过一天。最早的一本日记是从2017年11月 8日开始记的,事无巨细,时间安排到分钟。粗略估算,12本日记约有48万字左右。

  为了照顾好妻子,6年多来他几乎没有出过门,走最远的地方就是回矿上事,也是快去快回一秒钟也不敢耽搁。由于长期待在家里,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和过去的老同事老伙计几乎断了来往,多少次朋友叫吃饭都没有去过。

为夫为父有担当

  大女儿说:“俺爸伺候俺妈就像是军事化管理,太让我们敬佩了!”大女婿也曾是矿上的工人,他说:“我们结婚后回家基本见不着岳父,每天都忙着工作或和朋友交流,家里都是岳母在忙活。自从岳母得了病,岳父6年多来就很少出门,一心照顾岳母,真是变化太大了,让我想不到。”

  谈到一个人照顾妻子的辛苦,王乐新说:“三个娃都有自己的工作和事情,我基本上没让他们管过他们妈妈的事,宁愿自己累点,也不让他们影响工作。但孩子们很懂事,只要回来,都是大包小包给母亲买营养品,为母亲按摩,帮我干一些家务活。还给请了一个护工帮我一起照顾他们母亲,我现在也能轻松不少了。”

  不少矿上的老同事、老工友听说了王乐新照顾妻子的事,很多人都不大相信,说他这个人过去是有名的爱热闹,现在能耐住寂寞守护妻子6年多不出门,真是好男人!

  在王乐新的精心照顾下,妻子从来没生过褥疮,肌肉也没有过度萎缩,已从最初的没有一点知觉,到现在见了熟人能眨眼睛,还想说话。王乐新说:“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今后她活多长时间,我就伺候她多长时间,最大的愿望就是盼她能够好起来。”

 慕生树:扎根基层40载 做陕北“石城beplay官网app ”守望者

  慕生树,男,1962年9月生,陕西省吴堡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40多年来,他像一颗螺丝钉一样紧紧铆在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发热,用坚守和无悔书写人生华章。曾获“榆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榆林好人”等荣誉。

 虔诚勤恳,甘做默默奉献的老黄牛

  慕生树年轻时爱学习、爱钻研,书桌上放不下,他就把材料平铺在床上,跪在地上看,久而久之,造成了走路“一瘸一拐”的后遗症。每逢天气变化,他的两条腿走起路来格外疼,但多年来他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我觉得人活着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事业中,做出点实绩。”慕生树说。

  1982年6月,他从绥德师范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农村教书,他创新教学方式,打造活力课堂;在吴堡县委宣传部工作时,他跑遍吴堡的山峁和沟岔,用心用情采访,在各级新闻媒体刊发稿件830多篇;在县科协工作13年来,他拓宽思路、创新形式,开展科普惠农兴村活动,撰写的科普论文有20多篇获奖,助力了科技助农、乡村振兴建设。

  2022年9月,工作近40年的慕生树退休了,本可颐养天年,但他仍然每天埋在案头查阅资料、笔耕不辍,继续为“石城beplay官网app ”保护献策出力。2023年7月,慕生树被返聘为县延安精神研究会会长。那个熟悉的“一瘸一拐”的身影又出现在大家眼前,还是那么匆忙而坚定。

 无怨无悔,甘做扬鞭奋蹄的拓荒牛

  “老慕是吴堡石城的活字典。”对吴堡人来说,慕生树的名字与吴堡石城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石城研究和保护中。1982年,从他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刻起便开始收集石城资料,研究石城历史。“我希望用我的微薄之力,做石城beplay官网app 的守望者,向外界宣传石城。”慕生树说。

  2015年,吴堡县成立石城保护开发所,他服从组织安排担任所长,许多人不解地问他:“你从一个正科级部门一把手调任正科级部门的下属副科级单位负责人,在级别上降一级,图啥呢?”“我不想那么多,就想为保护石城出份力。”在慕生树眼里,石城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在他的守望下,石碑从四处散落到整合裱框,石头从默默无闻到畅谈历史,石城从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他是石城管理者,用无穷的精力和热爱发掘保护石城beplay官网app ;他是beplay官网app 研究者,整理编辑出版《吴堡石城》《吴堡文物珍藏》《毛泽东东渡黄河》等十余本书籍;他是义务讲解员,成立“吴堡好人”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并担任队长,累计义务讲解3000多场次,听众达4万多人次。

  2018年,吴堡黄河大峡谷国际漂流公开赛开赛,慕生树兼顾石城讲解和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馆的布展工作,两地相隔30多公里,他往返十几次,身体严重透支,突发心梗,经过绥德、西安两度住院治疗,才从死亡线上挽回生命。出院后,他就迫不及待返回工作岗位,继续为文保事业竭忠尽智作贡献。

  2022年7月,慕生树被评为“榆林好人”。当日,他把3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县志愿服务总会,用于开展保护石城、守护黄河、扶弱帮困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大河善谷 厚诚吴堡”新名片熠熠生辉。

 无私奉献,甘做为民服务的孺子牛

  慕生树经常对人说:“一个人的爱心小,但一群人的爱心却能汇聚成一股暖流,成为推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1998年,正在家中休息的慕生树忽然听到“有人从崖山掉下去”的呼救声,他来不及穿鞋就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事发地,现场小孩躺在悬崖下方的地上,浑身是血、昏迷不醒。慕生树来不及多想,抱起孩子就往医院跑。送到医院后他给垫付了医药费,由于抢救及时,孩子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1999年12月12日,慕生树去榆林出差,在返回时所乘客车发生交通事故,他临危不惧,积极组织乘客抢救伤员并及时报警,最大限度减轻了生命财产损失。2001年3月,鉴于慕生树在该事故处置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榆林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授予他“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

童丽娜:好妹妹16年如一日 精心照料没有血缘关系的残障哥哥

  童丽娜,女,1989年8月生,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她从18岁就挑起家庭重担,16年如一日,精心照料瘫痪养母和先天残疾、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曾获“陕西好人”等荣誉。

  历经风雨,18岁扛起家庭重担

  童丽娜和哥哥童辉都是父母先后收养的孩子。哥哥因先天性癫痫、智力障碍,被亲生父母抛弃,她则在出生几个月大时就被抱养。养父母带哥哥四处求医,每当他犯病口吐白沫,父母都耐心地擦洗收拾,没有一丝嫌弃,当时尚且年幼的童丽娜全看在眼里。

  2007年,童丽娜刚满18岁,父亲因脑溢血并发症离世。同年,母亲也因脑梗导致瘫痪卧床不起。还在上学的童丽娜每天5点起床,给母亲和哥哥做早饭,中午还要利用放学后的短短一个小时回家做午饭。2009年毕业临近,为了照顾家庭,童丽娜放弃了签约外地工作的好机会,在离家近的一家药店干临时工。后来在大明宫街道的帮助下,在街道办事处工作,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无怨无悔,既是妹妹也是“妈妈”

  2010年,母亲去世后,周围人都劝童丽娜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送到福利机构,但她选择了坚守:“我不能丢下哥哥不管,我要给哥哥当‘妈妈’”。

  哥哥的智商相当于6岁小孩,一旦犯病,情绪不受控制,发脾气、扔东西是常事。童丽娜就像照顾孩子一样,每天给他洗漱换衣、喂饭喂水、按摩聊天。童丽娜步入婚姻殿堂。丈夫不仅非常理解她,更是全力支持。几年前,童丽娜也有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家里确实是忙不开了。无奈之下,她只好把哥哥送进疗养院,每星期定时前去探视。

 祸不单行,平静生活又起波折

  2021年,童丽娜发现自己两岁的小儿子能听懂话却不会表达。经医院检查,被诊断为发育迟缓。2022年正月,哥哥犯病摔倒导致左髌骨骨折断裂,本已筋疲力尽的她又得医院、单位、家里“连轴转”。哥哥手术中途,突然发狂要求亲属安抚,她穿上消毒服进入手术室:“别怕,妹就在这呢,手术做完了你的腿就好了,咱们就能回家了。”妹妹的话仿佛镇定剂般,让受到惊吓的哥哥情绪逐渐平缓。这一幕让在场的医生、护士无不动容。所幸,哥哥的伤口愈合得很好,孩子也在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中病情也逐渐有了起色。

不离不弃,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在家庭里,童丽娜是一位关爱哥哥、体贴丈夫、关心孩子的贤妻良母,工作上更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连续两年被大明宫街道评选为“优秀干部”。

  在童丽娜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孩子也懂得体谅母亲和关爱亲人,在生活学习中自主独立,懂得感恩,乐于助人,空闲时他们经常一起去疗养院看望舅舅,帮忙打扫卫生,送水喂药。

  16年漫长岁月,童丽娜用绵长的坚守和爱谱写了一曲血浓于水、情深义重、不离不弃的大爱之歌。面对未来,童丽娜充满了希望,她始终坚信,风雨过后肯定会有彩虹。

闫文强:公司驻地偏远物流不便 好同事甘做“快递小哥”解难题

  闫文强,男,1988年1月生,陕西省渭南市中垦华山牧业有限公司安全员。参加工作6年多来,闫文强每天下班后义务帮助同事和驻地群众收发快递,并积极参加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曾获“陕西好人”等荣誉。

为帮同事萌初心

  2017年,闫文强入职中垦华山牧业有限公司,同年加入大荔县爱心行动协会。由于中垦华山牧业有限公司驻地偏僻,距离韦林镇街道最近的取快递点要将近8公里,没有出租车和公交车,大家寄取快递是一件很头疼的事,经常有同事在公司QQ群求助“谁顺路能在韦林镇帮忙取快递?”闫文强看到后,决定自己用业余时间义务帮大家取快递,解决他们这个难题。他建立了“爱心驿站”微信群,专门收集需要帮忙收发快递的信息,尽快上门取送货。很快,他就有了个“快递小哥”的昵称。这一干就是六年。

  无私奉献暖人心

  “我来大荔县中垦华山牧业有限公司上班不久,人生地不熟,取快递的地方在很远的镇上,平时多亏闫文强帮忙。”刚从宁夏来到这里上班的刘某对此感到莫大的温暖。公司品控部梁某说:“闫文强实诚热心,帮大家取快递都是用自己休息时间。去年春季化验室5箱器材到快递店,由于物件比较大,我们不好意思麻烦他。他知道后,二话没说骑着三轮车顶大风就去镇上拉回单位。我们都很感动!真正的活雷锋!”

 毫不动摇坚信心

  闫文强在帮工友取快递之初,曾有人冷嘲热讽说他“献殷勤”,母亲和妻子也反对他,但闫文强坚持要把这件事继续做下去。“下班后在家没啥事,与其闲着,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从2017年至今,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面对需要帮忙取快递的同事,他总是义不容辞、风雨无阻,有时一天要两三次穿梭在公司与快递点8公里的路上。遇到半路送完快递电动车没电了,他就推着回家,逢下雪天路滑摔倒也是常有的事。据不完全统计,6年来,他平均每天为同事取快递10多个,共计18200余件,平均每天往返16公里、累计行程2.9万公里,电动车内外胎更换了十余次。闫文强享受着这种付出的快乐:“只要同事们有需要,一切都值得!”

 坚持不懈献爱心

  闫文强在空余时间积极参加大荔县爱心行动协会组织的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及特殊困难家庭等公益活动,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有需要的人。他还经常在朋友圈转发党的好政策、身边的好人好事,用积极阳光的姿态传播社会正能量。

  如今,闫文强做“快递小哥”6年了,用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已成为同事和驻地群众最为信赖的人。

责任编辑:宋 凯舞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