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张兴军 林晖 刘羊旸 刘红霞)贫困,人类社会一道醒目的伤疤。
人类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同时,贫困的梦魇始终如影随形。
古老的东方,中华民族向战胜贫困发起了冲击,它已经用3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让7亿多人摆脱贫困,如今又向最后5000余万“锅底人群”发起脱贫攻坚总决战。
这是一场创新脱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是一场实现共享发展的伟大创举。
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彰显使命与担当
贵州织金县珠藏镇,挖机轰鸣,铲车穿梭,数百名工人在工地上忙碌不停。他们身后,70多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屋正拔地而起。
“一想到要不了几个月就可以搬新家,彻底告别贫困日子,心里就美滋滋的。”扶贫搬迁对象徐晓先笑着说。
类似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全国22个中西部省份。截至今年8月,总开工项目超过10000个。
火热的建设现场,殷切的群众期盼,为华夏大地气势恢宏的脱贫攻坚行动写下生动注脚。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南湖红船起航,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出发的方向,始终把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放在心头。
从1949年到1978年,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探索着减贫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正式启动。90年代,《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发布,开启了制定扶贫计划先河;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两份纲领性文件先后发布,引领着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向前。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确定贫困标准和重点扶持区域,安排专项资金,制定特殊支持政策……30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在华夏大地结出累累硕果,7亿多贫困人口告别困顿生活。
“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扶贫开发并不仅仅是一项具体工作,而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对扶贫开发的重视,对贫困群众的关怀,从未改变。”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吴国宝说。
当历史的指针逐渐靠近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担,压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肩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的考察中,就对扶贫开发的战略地位做出重要论断。
“把贫困地区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集中全国力量共同攻坚。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已经不仅仅是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民族勠力同心的国家行动。”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如何让党和政府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不折不扣地兑现,说到底,不看富人有多富裕,而要看贫困人口是否脱贫。”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这种“底线思维”,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清醒自觉与勇气担当。
纲领已定,号角吹响。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总书记的话振奋人心,开启未来。
-
上一篇:
-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向着网络强国进军
已是第一篇
-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向着网络强国进军
-
下一篇:
- 迈向世界舞台中央
已是最后一篇
- 迈向世界舞台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