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四个全面”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布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飞跃,是统领中国发展、争创中国优势的总纲。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科学把握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重要前提和基础,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和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一、新常态新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新常态不仅是速度状态,更是发展状态;不仅是发展条件和环境的新常态,更是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常态;不仅标志着新阶段新趋势,更孕育着新动力新方式,昭示着发展的新水平新境界。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带来的应当是发展方式、发展动力、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这些转变,出路在改革,动力在改革,成败在改革。
稳增长促发展的新动能来自改革。新常态下,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是客观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法宝。调整速度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摒弃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速度增减的形而上学发展观,要的是建立在提质增效升级基础上的速度。在外部需求萎缩、要素规模驱动力下降、传统人口红利减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形势下,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到“换挡不失速”,就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用改革的“进”保经济的“稳”,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预期。着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引擎来自改革。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的论述,深刻揭示了转方式调结构的紧迫性。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体制的安排。30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改革的力度往往决定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改革是最大红利,不改革就是最大风险。要抓住体制症结深化改革,形成合理的制度导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重中之重,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方式,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强动力增活力的源泉来自改革。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在从以往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更多依靠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蕴藏巨大的增长潜力,而将潜力转化为新的增长点的出路就在于改革,在于使市场更活、创新更实、政策更宽、环境更优。这就迫切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制定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迫切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制定合理的差别化激励政策,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迫切需要使发展构筑在创新驱动上,着力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之路。
二、新常态新突破,凝心聚力是关键
新常态也伴随新矛盾新问题,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是事物发展中矛盾特殊性的表现形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必须直面矛盾,破解深水坚冰,以最大共识涉险滩攻难关,以改革红利赢信心添动力。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可以转化为力量。我们必须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在方向目标上强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在方向目标上凝聚共识,就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既是我们民族的底气、骨气,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必须做到刻骨铭心。增强改革的战略定力,就是要在思想政治行动上始终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政治原则,严守政治纪律,丝毫不动摇改革的决心和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的部署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改革举措。要向改革要出路,善于在改革发展进程中解决问题,要在改革中学习改革,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用改革的方式方法攻难事、办实事,善做善成。要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把中央要求与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大胆创新、敢于突破,推动改革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
在“最大公约数”上添动力。改革越来越深,必然触及更深层次的矛盾、触动更深层次的利益、触碰更深层次的关系;改革越来越难,既要冲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思维定势,又要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改革越来越险,触碰的问题越来越敏感,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任务越来越重,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交织叠加。面对这些“深、难、险、重”,迫切需要用“四个全面”统一思想,用改革开放这一最鲜明的特色、最鲜明的旗帜、最鲜明的品格解放思想,真正拿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下定敢于啃硬骨头的决心,保持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韧,做好承受压力和代价的准备,以无畏和担当的精神推进改革。在多元利益格局中求同存异,寻求“最大公约数”,必须立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控制好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最大限度集中群众智慧,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使改革建立在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在协同推进中聚合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耦合性强,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在这个意义上,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迫切需要精神上同心、路径上同向、步调上同频。必须树立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顶层设计,防止零打碎敲、修修补补,克服畸重畸轻、单兵突进,打破各种“中梗阻”,力戒相互掣肘、相互抵触,形成整体合力。要弄清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使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使各项改革举措在价值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汇聚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三、新常态新状态,争当改革排头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天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的重要要求,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为契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争当改革排头兵,全力推进投资贸易和生活服务两个便利化,全力打造经济和城市两个升级版。
科学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核心,下好“先手棋”。天津紧紧抓住制约改革全局的主要矛盾,着眼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在着力推进“一份清单管边界”、“一颗印章管审批”等“六个一”改革基础上,探索实行“一个号码管服务”、“一套体系管廉政”、“一张绿卡引人才”等改革,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财税、投资、金融、商事制度等改革,努力营造公平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环境。
坚持以点带面这一路径,深耕“试验田”。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依托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综合配套改革基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突出天津自身特色,进行互补试验、对比试验,精耕细作,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壮大融资租赁业,着力打造制度创新高地、转型升级新引擎、改革开放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一带一路”新支点。把自贸区建设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统筹起来谋划,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紧紧围绕促发展惠民生这一目的,打好“组合拳”。天津全力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做好动力转换大文章。一是强化创新驱动力,高标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高端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汇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科技人才,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和“杀手锏”产品。二是激发企业内生力,通过改造提升、产业转型、关停重组、载体升级等途径,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推动民营经济向科技型、服务型、外向型、规模型、集约型发展。三是发挥政策引导力,综合采取产业政策引导、市场倒逼、环境倒逼等措施,推动产业升级。四是挖掘民生领域最大潜力,坚持民生优先,积极稳妥推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食药安全等领域改革,让人民群众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黄兴国:中共天津市委代理书记、市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