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打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运筹帷幄,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得到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他正以独特的治国理政品格引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
充满自信的战略定力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刚性执行,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充满自信的人格品质。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回避问题、掩盖问题,见着问题绕着走;充满自信的人,才具有坚定的信心、信仰,才会去直面并破解各种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有自信、有力量的表现。问题意识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最鲜明的,就是他提出的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都致力于破解“四个全面”中的矛盾、问题和难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解决各个领域的问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问题倒逼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就是针对问题而进行的。全面依法治国,也是要解决我们所面临的种种相关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主要是针对过去一定时期我们治党失之过宽而产生的诸多问题而言的,是针对我们党面临“四种危险”这一问题而被强调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都是针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提出的,是问题中的思想,思想中蕴含“问题”,“问题”中呈现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充满自信。他注重使用“中国”二字,如“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声音和中国话语”等概念;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对中华优秀传统beplay官网app 充满自信。他对自己也充满自信。在今天这个时代,特别需要懂行的专家来治国。现在,不懂行、缺乏职业素养的领导干部也有。如果缺乏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就容易把工作搞砸。因此,当今时代需要专家治国。当然,还应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既有专业水准,也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是今天领导干部必备的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博览群书,造诣深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有研究,精通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时对哲学、经济学以及历史十分熟悉,对中国优秀传统beplay官网app 喜欢并推崇。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刚性执行,意味着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定力。他注重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进行科学谋划。他在时间维度上注重长远考虑,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如提出的中国梦;在空间维度上注重全局谋划,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如关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一带一路”战略;在系统维度上注重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如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他还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题,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具有战略定力,如关于建构新型大国关系。他十分注重把握根本原则和政治大方向,避免在根本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如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等。看准方向后,他就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既坚定执行,又具有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能力,且充满自信和从容,如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
直面难题的勇者担当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刚性执行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直面难题、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充满自信是敢于担当的基础和前提,敢于担当是充满自信的具体体现。二者也有区别,自信是一种信心、信仰、忠诚和坚定,是敢于直面问题,而担当则是一种责任、勇气、刚毅和胆量。缺乏责任担当的人,往往回避、掩盖问题,见着问题绕着走,结果使问题成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躲不开绕不过。因而,领导干部应具有敢于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责任担当。只有充满责任担当的人,才敢于直面并破解各种问题,获得好的结果。
敢于担当,贯穿于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他积极推动的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积极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倡导的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强调的努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以及关于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及外交新格局等,都显示出他敢于担当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既敢于直面并破解我国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矛盾、问题和难题,也敢于直面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矛盾、问题和难题,还勇于应对许多复杂的世界性难题。他敢做敢当、敢做敢为,勇于担当起对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和对人民的责任。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打的“铁”非常坚硬,既要应对“四大考验”和破解“四种危险”,又要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要想直面并破解难题,就必须敢于担当。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与治国理政实践中,鲜明体现了他直面难题和敢于担当精神。如在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他强调,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在反腐倡廉问题上,他敢于下重手。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后,有20分钟与中外记者见面的讲话,通篇讲的都是担责和担当问题。
严以修身的主体锻造
问题意识、敢于担当、刚性执行,必须建立在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素养的提升上。
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把握。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就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我国现代化起飞阶段,主要是解决“做大蛋糕”和“追赶西方”这两大历史性、紧迫性问题,此为“发展”问题;在我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进程中,即在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民众的各种诉求觉醒、增强了,而我国现有的主客观条件还难以真正满足这些诉求,所以进入了矛盾多发期。这时,“稳定”问题显得日趋突出;要真正解决好“发展”和“稳定”问题,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是“治理”问题。“发展、稳定和治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破解的总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要解决许多问题,然而从根本上看,主要是解决三个问题:发展动力或创新活力、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治理现代化。其中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即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也与这三个根本问题有关:“市场”相对注重发展动力、创新活力;“社会”相对注重社会和谐稳定;“政府”侧重于政府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注重把握规律,而且注重提高主体素养,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今我们共产党人打的“铁”比较坚硬,这就要求作为打“铁”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硬,只有这样,才能把坚硬的“铁”打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全面从严治党,使党在精神、能力、作风和纯洁等方面真正硬起来。
哲学智慧的顶层设计
在把握规律和提升主体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注重运用哲学智慧进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所遇到的问题,要么是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积重难返,多是些难啃的硬骨头;要么是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比不发展时更多。解决这些问题和难题,既需要高超的哲学智慧,否则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路径和方法,也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否则抓不住牛鼻子,顾此失彼。习近平总书记既具有哲学智慧,注重运用哲学思维和方法破解难题,又注重在解决根本问题时进行顶层设计。比如,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既运用哲学智慧来处理强国梦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关系,体现出“外圆内方”的哲学思维和解构“国强必霸”逻辑的政治智慧,又对实现中国梦进行顶层设计,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
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学哲学、用哲学,深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分析解决矛盾和问题,需要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哲学思维和方法是最有效的。他运用历史思维来分析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分析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问题;他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解决实现中国梦问题中的一些重大关系,分析解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根本问题,分析解决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大关系问题,强调要做好统筹兼顾和化解矛盾工作;他善于运用战略思维进行长远和全局谋划,注重分析解决经济新常态的战略意义问题,分析解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意义问题;他注重运用创新思维把握大势和推动变革,思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他运用底线思维注重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风险和困难,强调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抓铁有痕的刚性执行
做出了顶层设计,就要真抓实干、刚性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具有真抓实干、刚性执行的品格,即求真务实、作风过硬,具有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刚性执行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同志当选我们党的总书记之后,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讲的一句话,这非常贴切地体现了他治国理政的品格。“打铁还需自身硬”包含两方面内涵:一是“打铁”,二是“自身硬”。打“铁”,意味着当今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任务、困难、风险和挑战非常“坚硬”。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是“打铁”的主体。既然“铁”比较坚硬,“打铁”的主体必须“硬”。这种“硬”,首先应当硬在精神、硬在能力和硬在作风。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真抓实干、刚性执行。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今天的改革是深水攻坚,必须要啃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在反腐倡廉和党的作风建设问题上,他强调“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敢于“打老虎”;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强调一定要用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他强调遇到难题,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他还指出“一份部署、九份落实”,如此等等体现的都是真抓实干、刚性执行。
梦想引领的力量凝聚
以真抓实干、刚性执行的精神实现顶层设计,就要寻求共识、凝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注重寻求共识、凝聚力量。在社会阶层、利益主体、思想观念出现某种分化的情境下,要攻坚克难,就必须寻求共识、凝聚力量。习近平同志担任我们党的总书记之后,所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攻坚克难、建成小康”。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执政期间实现,时间紧、任务重,不是一蹴而就的,他要带领我们党来破解许多积累起来的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具有高度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治国理政首先要解决矛盾和问题,或破解难题,这意味着要攻坚克难;由此,就必须寻求共识,凝聚力量,汇聚正能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正因如此,他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在人民,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他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在要求人们多从正面看到社会历史的进步,多理解今天我们面临的诸多难题,多注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其实质就在于寻求最大的公约数,即“寻求共识、凝聚力量”。
改革清障的问题倒逼
以真抓实干、刚性执行精神实现顶层设计,还要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根本问题。领导干部从政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注重眼前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绩”;二是直面并破解发展进程中的障碍、难题和问题的“潜绩”。有些领导干部多走第一种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也走第一种思路,但更加注重第二种思路。领导干部要把本职工作做好,首先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发现、分析、解决本单位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淡漠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不正视问题就会演化成大问题。问题是矛盾的具体表现,矛盾是问题存在的根源。哪里有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只有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才能赢得主动,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只有解决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才能推动本单位的发展。解决了问题,就成为下一步发展的契机。一个单位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矛盾、问题的过程。要言之,增强问题意识是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这叫做“问题切入”反而“成功走出”。
由此,领导干部要善于把精力用在发现、分析、解决本单位的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上来,把解决主要矛盾和根本问题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是包袱,作为创新的支点而不是退缩的借口,作为更上一层楼的机遇而不能忧心忡忡;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领导干部要多从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谙这一道理,其治国理政,首先是从破解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矛盾和新问题入手的,是从分析和解决发展起来以后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入手的,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的发展。比如,他既从解决我们党内存在的不良作风和腐败问题入手,也从破除影响中国发展命运的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问题入手,进行治国理政,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发展。(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一级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
-
上一篇:
- 缅怀革命先烈 讴歌民族英雄
已是第一篇
- 缅怀革命先烈 讴歌民族英雄
-
下一篇:
- 习近平的“胜利日时间”
已是最后一篇
- 习近平的“胜利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