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是如何讲故事的?
发表时间:2007-02-12     来源:人民网

  习近平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无论是出访时的演讲,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报章上的文章,临别时的赠言,等等,习近平常喜欢讲个故事,有时还不止一个。这些故事,大家喜闻乐见,既拉近了与听众(读者)的距离,也有很好的说服力。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前几年,媒体圈中流行一本书,叫《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7月15日至23日,习近平到拉美参加金砖会,并将访问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古巴等四国。这期间,习近平又将讲到哪些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一、出访时演讲

  1.冼星海大道的故事

  古丝绸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图,有一条冼星海大道,人们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接待了他,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的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的广泛欢迎。

  2.瓦莲金娜的故事

  青年是人民友谊的生力军。青年人情趣相近、意气相投,最谈得来,最容易结下纯真的友谊。这里啊,我想起了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感人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上世纪的50年代初,一位在中国新疆工作的中国小伙儿认识了在当地医院工作的美丽的姑娘瓦莲金娜,两个人真心的相爱并结婚生子。后来,由于政治时局等方面的原因,瓦莲金娜回国了,当时他们的儿子才6岁。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不断的寻找自己的母亲,想尽了各种办法,但是始终没有音讯。2009年,儿子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母亲瓦莲金娜,他的母亲就住在阿拉木图。这一年,儿子61岁,瓦莲金娜80岁。后来,儿子来到阿拉木图看望母亲,还把母亲接到中国去旅游。这迟到了半个世纪的幸福,是中哈人民友好的有力见证。

  3.“熊猫血”的故事

  第二个故事,RH阴性血型这个在中国属于十分稀有的血型,被称为“熊猫血”。这种血型的病人很难找到血源,哈萨克斯坦留学生鲁斯兰正是这种血型,在中国海南大学读书期间,鲁斯兰自2009年起参加无偿献血,每年两次,为一些中国病人解除了病痛作出了贡献。当中国朋友称赞鲁斯兰的时,鲁斯兰说:“我觉得应该帮助别人,献血是我完全应该做的事情。”

  ——2013年9月7日中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以上3个故事,出自这场演讲。

二、到高校的调研

  学习要点:与青年人接触,要多讲有关求知上进的故事,可以用自身经历激励大家

  4.“30里借书,30里讨书”

  据在场学生回忆称,习近平说现在学生的学习和读书环境已经好了很多,自己的大学是在上山下乡的时候上的,那时候周围的小气候就是“到处找书看”,《浮士德》就是在那个时候找别人借来看的。虽然看不太懂,但一看就“爱不释手”。不过,借书的人也着急看,每到赶集的时候就催促他还书。习总书记这个“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让现场响起了掌声,氛围也更加轻松。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大考察

  附一则:一边放羊,一边看书

  2013年青年节,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三、临别时的赠言

  学习要点:临别赠言,要多讲有情怀的故事

  5.泰戈尔访华的故事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则故事: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访华回国之际,友人问他,你到中国丢失了什么?他回答:什么也没丢,就是留下了一颗心。我也有同样的心情,人虽然即将离开闽东,但我留下了一颗热爱闽东的赤诚之心。离开以后,我会时常牵挂、关注着闽东的工作,积极为闽东的发展进言献计。闽东的点滴变化,都会给我带来无比的喜悦和欣慰。

  ——摘自1990年5月《同心同德兴民兴邦——给宁德地直机关领导干部的临别赠言》

四、与基层干部座谈

  学习要点:与基层干部谈治理,可以多讲古人的治理故事

  6.西门豹的故事

  《史记》中的西门豹治邺是大家熟悉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讲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子产是春秋时人,他治理郑国,明察秋毫,百姓不可能欺骗他。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做官重在教化,身不下堂,鸣琴而治,百姓受到感化,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是战国时魏人,他以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面貌出现,不站在百姓的对立面,顺利革除“为河伯娶妇”的陋习,带领百姓兴修水利,用重典治乱世,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些道理对于我们加深理解干群关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无裨益,应该好好体味。总之,工作方法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摘自2004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瑞安市基层干部座谈会上的谈话

五、在地方的调研

  学习要点:民主问题很难解释清楚,但“驴马理论”却说得明白透彻,体现了“讲好故事,事半功倍”

  7.驴和马的故事

  现代民主政治的成果主要是对权力的制衡机制。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著名的“驴马理论”,说的是:马比驴跑得快,一比较,发现马蹄比驴蹄长得好,于是把驴身上的蹄换作马的蹄,结果驴跑得反而更慢;接着再比较,又发观马腿比驴腿长得好,于是把驴身上的腿也换作马的腿,结果驴反而不能跑了;接下来,依此类推,换了身体、换了内脏,最后整个的驴换成了整个的马,才达到了跑得快的目的。这个“驴马理论”说明,“民主选举”仅仅是一个“马蹄”,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光是换个“马蹄”,倒还不如不换。“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同“民主选举”一样重要,一样关键。“半拉子”的民主,造成“选时有民主,选完没民主”,反而把原有的秩序都搞乱了。

  ——摘自2005年6月17日在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

六、给党校学员讲话

  学习要点:勉励学员学习,自然要多讲如何学习的故事

  8.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

  我们的先人有许多勤学苦读的动人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等,一直传为美谈,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记取。大家要安下心来,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看书学习,深入进行研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这句话讲得好。学习与思考、勤学与善思是相互联系和相辅相成的,不可把二者割裂开来。在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思考。这对于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很有好处。中央党校在每学期教学安排中,都有学员论坛和从政经验交流活动,这有助于大家深入研究和切磋执政经验。大家还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茶余饭后交流学习体会,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分享经验。

  ——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012年9月1日)

  9.初唐名臣裴矩的故事

  《古文辑要》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初唐名臣裴矩在隋朝做官时,曾经阿谀逢迎,溜须拍马,想方设法满足隋炀帝的要求;可到了唐朝,他却一反故态,敢于当面跟唐太宗争论,成了忠直敢谏的诤臣。司马光就此评论说:“裴矩佞于隋而诤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其过,则佞化为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欢迎和鼓励别人讲真话。

  ——2012年5月16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七、刊发的文章

  学习要点:两个小典故,一正一反,对比着讲,效果很好

  10.两个小典故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这方面的逸事较多,有两则小典故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一则是《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钱傲进宝犀带,太祖曰:“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口”傲请宣示,上笑日:“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假大惭服。

  另一则是《南村辍耕录-缠足》记载:李后主嫔妃窗娘纤丽善舞,后主令窗娘以帛绕脚,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不为者为耻也”。

  这两则典故一正一反,说明了领导人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出来的态度,决不是小事。

  ——摘自《之江新语》“生活情趣非小事”(2007年2月12日)

责任编辑:张智萍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