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高铁共成长
发表时间:2014-12-16    来源:经济日报

  2007年,24岁的郑恒亮不会想到,7年后,他在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已经成长为网络控制系统的专家和编写者。

  那时郑恒亮刚从兰州交通大学电气化专业毕业,也就学过基础的C语言,别说编程序了,连程序都看不懂。憨憨的他总说,是自己运气好,赶上公司发展的机遇,赶上了高铁从“国产化”到“自主化”的转变过程。

  这个过程中,让郑恒亮快速成长的主要是参与了“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的研发。

  什么是“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

  牵引电传动系统就是“高铁之心”,犹如人的心脏,是列车的动力之源,决定高铁列车能否高性能高舒适地运行;网络控制系统则是“高铁之脑”,决定和指挥着列车的一举一动。因此,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是高铁列车最核心的部分。

  能否实现这两大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是衡量高铁列车制造企业是否具备核心创造能力的根本性指标。

  2004年,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合作,引进时速200公里CRH5型高速动车组。为了尽快掌握高铁核心技术,2007年初,长客股份公司决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全面进行动车组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的自主创新,力争尽早掌握高铁的“心”和“脑”。

  也就是在这年,刚刚参加工作的郑恒亮遇见了他的老师常振臣,开始了他与高铁共成长的道路。

  成长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

  首先的阻力来自于外方在技术转让中设置障碍。

  “合作之初,由于外方在技术转让中有所保留,我们只能在人为的技术壁垒面前自己去摸索”,现任长客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的常振臣打了个比方:就如同一款电子游戏,作为用户,咱们只觉得程序编得特别好,但不知道这个程序到底是怎么编的,人家软件开发商不告诉你。

  在常振臣的带领下,郑恒亮和一群年轻人一起,探索从“游戏用户”到“游戏开发者”的创新之旅。

  但研发高铁的“大脑”和“心脏”可比开发电子游戏复杂多了。

  起初,带队的常振臣想,我们引进了国外的技术,先读懂外方设计理念,再做我们的就容易些了。

  可当拿到外方的逻辑图后,长客的研究团队全都傻了眼——厚厚一摞图纸,全是意大利文,“团队里没有一个人懂意大利文!”常振臣说。

  知道是“硬骨头”也得啃!郑恒亮他们从零开始,一个词一个词地查字典,一个短语一个短语地翻译,然后再通过一步步试验去解析。

  “没有捷径可走。那阵子,晚上通宵达旦工作是家常便饭,人手一本辞典,啃着干巴巴的面包,眼睛盯着逻辑图纸,成为研发组里一道别致风景。”常振臣很为这群年轻人骄傲。就是靠着这股子百折不挠的拼劲儿,团队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3000多页逻辑图准确无误地翻译了出来。

  研发的路在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就在长客股份公司与联合开发单位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实现CRH5型动车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国产化的过程中,2007年4月18日上线运营的CRH5型车,陆续出现了一些令人头痛的问题。

  “远的不提,就说轴温显示系统轴温频繁跳变现象。”郑恒亮回忆说,“每次出现跳变,都要停车进行人工检测轴温,短则5分钟、8分钟,长则20多分钟,严重影响车辆正常运营秩序。

  可问题反馈给阿尔斯通,对方回复、解决这个问题至少需半年以上时间,而且要收取一大笔费用。”

  “要等半年?那怎么行!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我们自己动手解决!”凭借几年来在自主研发过程中的技术积淀,研发团队决定向这家世界顶级公司“叫板”。

  “要纠正外方技术缺陷,比自己写程序难度还大!”团队成员莫不感觉压力很大:“列车网络控制系统的程序异常复杂,一个指令不对,就会影响整个计算机读取数据,而要在上万行源代码中查找这样一个问题,犹如大海捞针!”

  山高人为峰。团队经过无数次跟车检测和在地面实验台的反复同步试验,1个多月后,终于在繁复浩杂的程序里准确“揪”出了罪魁祸首,找到了那个制造麻烦的时间参数,并通过软件重新设计,彻底解决了CRH5型车轴温跳变导致的轴温误报警问题。

  对轴温显示系统的自主改进,只是自主研发中遇到的一个小困难。在团队的努力下,通过一次又一次艰苦攻关,CRH5型动车组的总体故障率大幅度下降,不仅保障了在线CRH5型动车组的平稳运行,而且使公司得到了同类车型的后续市场订单,客户的反映也很好。

  2014年11月25日,对于常振臣和郑恒亮两人来说意义非凡。由他们参与研制的、装载“中国创造”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的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的CRH5A型动车组,正式进入“5000公里正线试验”的最后阶段。

  专家告诉记者,这是国内首列实现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完全自主创新的高速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高铁列车核心技术正实现由“国产化”向“自主化”的转变,中国高铁列车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现在的高铁,在看得见的器件上,实现了中国设计、中国制造和中国材料;在看不见的控制软件中,则奔腾着中国语言、中国逻辑和中国思维。

  回忆起过去的日子,郑恒亮告诉记者,伴随着高铁技术的研发,7年的时间里,自己由一个连程序都看不懂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成长为网络控制系统的专家和编写者。也是在这7年的时间里,中国第一代高铁人开发出了中国第一批“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北车“高铁之心”和“高铁之脑”成功植入高速动车组后,将更有利于中国标准化动车组的推动和中国高铁“走出去”。(记者 齐慧)

经济日报评论员文章:讲好中国故事 记录时代精彩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广袤大地上每一天呈现的新变化,真实记录着13亿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砥砺前行的脚步,反映着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述说着追梦圆梦的人生方向。从今天起,《经济日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揭开帷幕,我们的记者将深入田野边疆、工厂社区,踏访科技创新第一线、改革开放桥头堡,用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中国故事,串起中国人民伟大的奋斗、火热的生活,展现发展风貌,书写时代华章。

  中国故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激情澎湃的岁月之中总有无数引人入胜、令人感慨的动人细节。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始终坚持“走转改”,深入一线“接地气”。人民群众是故事的“主角”,只有深入基层、身处一线,站到田间地头,坐到群众炕头,问到群众心头,才能找到“源头”与“活水”,才能真正感知群众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坚定与执著,抓到鲜活的第一手素材。我们的记者要敏锐感受时代气息,深入挖掘生动故事,努力展现蓬勃向上的中国精神。

  讲好中国故事,还要提高讲故事的质量和水平。语言的力量不逊于千军万马,只有牢牢把握“文为谁写、写给谁看”的关键,把服务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真实具体的事例、有血有肉的人物、生动细致的情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真心反映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动人故事。我们的记者要让有泥土气息、有百姓体温的中国故事深入人心,真正发挥出激励人、鼓舞人的作用,努力唱好响亮生动的中国声音。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有世界眼光。“全媒体时代”愈来愈近,“地球村”已成现实。我们的记者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不但在中国故事的字里行间体现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beplay官网app 自信,而且要出新出彩,向世界更好地阐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理念、弘扬中国精神,把中国精彩讲出来,让中国声音更响亮!

责任编辑:邓植尹
分享到:
更多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