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三下乡走出新变化:城里东西下得去 乡下东西出得来
发表时间:2015-01-22    来源:光明日报

  水稻栽培、劳动保障、小额贷款、疾病预防……在江苏省泰州市“三下乡”活动现场,人头攒动,咨询台被围得水泄不通。

  今年,全国“三下乡”活动进入第19个年头。历经诸多变奏,今年江苏“三下乡”走出了新常态:城进乡,传统扶贫惠民式下乡转向送法律知识、beplay官网app 产品;乡进城,把特色农副产品、乡土beplay官网app 、文明成果送进城。

  在2015年泰州“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现场,村民刚描述完自家瓜果蔬菜、苗木等出现的问题,专家就对症下药,立刻给出解决方案。

  难道专家长了“通天眼”?原来,今年泰州花大力气增强“三下乡”活动的针对性,突出一个“需”字。乡镇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走访科技、beplay官网app 等10多个“三下乡”成员单位,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时间对“三下乡”活动的要求,并确定农业困难点、农民需求点。

  “在下乡之前,我们就拿到了一份材料,上面写着白马镇村民反映的农业技术问题,我们是做足功课后才来的。”南京农业大学设施蔬菜专家黄保健教授告诉记者,“我们还带来了大豆、番茄的优种良种,到基层来,底气一定得足。”

  面对物质日益充裕的乡村,“三下乡”新时期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三下乡’要为农民兄弟们的精神造血,要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如皋市委书记姜永华开出药方。

  在今年的“三下乡”活动中,如皋市着力“将先进的思想beplay官网app 送进乡民的头脑”。通过理论政策宣讲、公布栏、文艺表演等形式,将近百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的故事送下乡。

  “他冒着大雨救出8名乘客,自己却突发心肌梗死,离开了一家老小。”寒冬中,台上的演员用相声的形式讲着赵顺秋车祸中抢救乘客的感人故事,台下的村民听得聚精会神。

  今年,江苏“三下乡”由传统的扶贫惠民式转向通过宣讲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组织文艺工作者下基层、走万家,同时运用“图说我们的价值观”“杰出共产党人小传”等载体,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春联、灯笼等传统文艺中,不仅充实了乡民的头脑,更产生了“日用而不觉”的“浸润效果”。

  把晒干的稻草和芦花各自搓成绳,用稻草绳压鞋底、串鞋底——来自张家港南丰镇的70岁老人施洪德向路人演示芦花鞋的制作过程。“一天能做一双半鞋,一双鞋要用掉一斤芦苇花、17米长的草绳。”施洪德边做边说。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曾是南丰镇乡民生活必需品的芦花鞋,早已退出了乡民生活。为保留传统beplay官网app ,苏州将芦花鞋列为特色手工艺品加以保护,还通过施洪德这样的老手艺人向城市推广。现场,芦花鞋的精巧工艺赢得了市民的青睐,不少市民拿出手机拍摄。“还有企业找我谈beplay官网app 创意项目呢。”施洪德告诉记者。

  将城市科技、beplay官网app 、卫生资源下乡与特色农副产品、乡土beplay官网app 、文明成果“三进城”结合起来,是江苏“三下乡”的新转变。“城市的东西下得去,乡里的东西出得来,不仅密切了城乡关系,而且更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说。(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许佳佳)

责任编辑:王德伟
分享到:
更多
在线评论
用户昵称: 匿名 在线评论选件用户手册 请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验证码: 查看评论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