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人武部:始终按老百姓心中的样子干
发表时间:2014-05-1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南昌5月17日电(新华社记者李大伟 王玉山)2013年12月16日,革命老区江西省井冈山市最后一条“通乡公路”建成通车。这条经井冈山市人武部多方协调和参建,投资500万元、全长12.5公里的坳里乡公路,作为当年的“为民工程”写入井冈山地方史志。这也是20年来,井冈山市人武部根植老区、奉献老区,书写的第137个爱民新篇被载入《井冈山市志》。

  多年来,井冈山市人武部始终按照老区人民心目中子弟兵的样子干为民事、谋百姓福,仅最近10年,他们就帮扶12个贫困村走出贫穷,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老区群众亲切地称他们是永远不走的“红军工作队”。

始终把老区人民的冷暖挂在心上

  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等原因,井冈山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目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国家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县。

  厦坪镇菖蒲村位于井冈山北大门,6年前还是一个猪牛不入圈、垃圾屋前倒、污水满地流的“脏乱差”村落。2008年,人武部组织干部职工和民兵骨干30余次进驻村里,帮助制定“三清三改”“五通一气”建设规划,硬化路面,整修排污水渠,发展“农家乐”……当年,菖蒲村一跃成为江西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全省“最具魅力的村庄”。

  马源村是革命先烈袁文才的家乡,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09年4月,人武部将113户村民组织起来创办农业种植实体,引进新型莲藕品种“太空莲”,利用“青年民兵之家”开办种植夜校,聘请农林专家传授种植技术。如今,仅“太空莲”一项产业,马源村每户年均增收3000多元。今年94岁的袁文才大女儿袁华青老人说:“这都是托了解放军的福、托了共产党的福!”

  2013年,在南京军区倡导下,人武部与经济发达的上海长宁区、江苏海门市、浙江绍兴市柯桥区、安徽巢湖市、福建福清市、江西贵溪市等6市(区)人武部,携手开展“联学创新理论、联创先进组织、联建文明乡村”活动——由井冈山市人武部牵头,6个兄弟人武部协调当地政府对口支援井冈山市6个贫困乡镇。目前,首批确定的农田水利建设等26个重点工程项目已经启动,落实资金3100多万元。

时刻守护着老区人民的平安幸福

  巍巍井冈,山多林密,森林火险、洪灾、雪灾等易发多发。时刻保护好老区人民的平安幸福,是井冈山市人武部肩负的重要任务,他们对全市1000余名基干民兵进行科学编组,建立了应急、支援、储备3大类17支突击力量,在全省率先组建了125人的常驻民兵应急连,全天候遂行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初,井冈山发生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全市供电供水设施瘫痪。时任部长袁忠带领民兵应急连,昼夜爬冰卧雪,将428根电杆抬上高山,保证了全市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通电通水。面对大雪封门,12支由干部职工和民兵组成的送粮小分队,像当年红军挑粮队一样,把草绳捆在鞋上,身背肩扛,翻山越岭,将3.7万公斤物资送到大山深处群众手中。

  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井冈山每年都会迎来800多万中外宾客。2010年9月,中山大学21名教授和学生在笔架山次原始森林科考时迷途遇险,人武部民兵治安分队经过5个多小时艰难搜寻,终于在密林深处的悬崖边找到遇险者。时任部长阳作明跳进湍急的溪水中,让师生们踩着他的肩膀安全撤离……

永远和老区人民同甘共苦

  多年来,人武部干部“进农家门、帮农家困、结农家亲”,身上都要带着“四件宝”:民情日记、帮扶手册、挎包水壶和干粮袋。仅最近3年,他们写下的民情日记就有50多万字。黄坳乡石角村93岁的龙秀芹老阿婆掰着手指能说出好几任部长、政委的名字。

  大山深处的下七乡光明村,因为不通公路,村里人只能眼睁睁看着富余的农副产品烂在山上。2009年,人武部组织600多名民兵,自带干粮和工具,与村民们一道奋战,终于修通一条穿越30多个大小山包的“光明路”。看着一辆辆满载山货的卡车驶出村口,乡亲们说,如果人武部现在来“扩红”,我们还是要把最后一个儿子送去当红军,最后一碗红米送去当军粮!

  “与老区人民有盐同咸、无盐同淡”,是井冈山市人武部一以贯之的部训。人武部所有人员的办公室至今没有安装过一台空调,日常公务接待一律安排在部里招待所,吃的是“四菜一汤”的“红军套餐”……靠着省吃俭用,10年间,他们先后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让5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市人武部首任部长、86岁的老八路陈学义前年回部里,临别时,他对干部职工们说:“你们的菜里有故事,饭里有精神,从你们身上,我看到党的好作风没有丢,老红军的本色没有变!”

责任编辑:王荷月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