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乐平市第九小学校园内,来自该市工商局的执法人员正向该校的小学生讲解“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辨识方法及此类食品对身体的危害性等知识。 朱定文 摄/光明图片 事件 浙江省杭州市望江街道居民张秀丽很困惑,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部门很多,整治行动也不少,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还是频频发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声音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不少问题 “吃动物怕含激素,吃植物怕含毒素,喝饮料怕掺色素!”这样的调侃,张天任代表听过很多。“来北京开两会前,有个老乡找到我说:‘现在吃啥都不放心了,连喝的水都不知道是不是含有什么,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反映啊。’” “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张天任说,“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综合治理,食品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要问题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没有理顺。“目前食品行业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全程监管模式,涉及农业、海洋渔业等众多部门,食品监管职能过于分散,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打架’。”比如工业化生产的豆芽菜、水发产品、熟食卤味以及蛋糕面包的现场制售等,大量存在监管部门扯皮现象。餐厨废弃物,尤其是地沟油回收处理,出现许可与监管脱节,许可的不监管,没许可的难以监管。 “基层监管力量薄弱也是盲区。”张天任代表分析,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力量,自上而下呈“倒三角形”配置,越到基层配置的力量越弱,最少的只配了一个人,大量无证无照小餐饮、小作坊、私屠滥宰等成为监管的死角。 更为严重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正在从加工和运输环节向生产源头发展。“受工业和城市排污对渔业水域环境污染的影响,部分沿海区域的重金属污染已达临界状态;食用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使用高残留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养殖行业也存在使用违禁药物现象。” “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由于《食品安全法》没有对各监管环节的具体职责作出规定,相应的法规又尚未出台,造成监管过程中存在无法可依的尴尬现象,导致部分食品违法案件存在移送难、处理难、打击难等问题。”张天任代表说。 建议 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 “应该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张天任代表提出,对农产品应从源头抓起,建立完善农产品产地公示、市场准入制度,纳入基层公共安全监管中心建设,推进监管重心和力量配置下移。对食品生产,应全面实行原辅料采购使用、生产过程控制、产品检验、出厂销售等“全过程”记录制度,督促形成上下游食品质量安全可查询、可控制、可追究的追溯体系和责任机制,真正把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 “正是因为违法成本太低,不良商贩才敢为所欲为。”张天任代表说,应尽快修订、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严惩食品制假售假行为,危害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提高其违法成本,使其倾家荡产,以震慑犯罪分子。 此外,要打破部门、行业和区域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起统一、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建立起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信息发布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定期公布食品安全生产企业名单,对假冒伪劣产品及时曝光,增加公开度,让社会监督。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一定要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卫大家‘舌尖上的安全’,保卫生命安全。”张天任代表说。(记者 李 苑 殷 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