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 贾启龙
从去年9月起,我分三个阶段参与“走转改”的报道:第一个阶段,用连续5个月时间跑了南疆和北疆多个边防团近60个哨所;第二阶段,在结束北疆边防采访的第3天,我就踏上了“新春走基层”的新征程;第三阶段,是春节过后,我开始进一步深入疆内其他基层部队采访。
“走转改”活动至今,我累计撰写通讯作品近90篇,拍摄图片50余组,较好地反映了驻疆部队官兵的精神风貌,得到了新华社和新疆军区领导的肯定,并被中宣部等部门表彰为“走转改”先进个人。
我的第一点体会是:河里永远有“活鱼”,看你肯下水多深。去年9月,我跟军分社贾永社长到“生命禁区”神仙湾、红其拉甫等高原哨所开始“走转改”。年近半百的贾社长高原反应比较强烈,两周时间里,天天看着他一边吸氧,一边坚持采写,我深受教育。
新藏线的筑路民工、沙湖边的玉摊小贩,甚至叶河兵站缺氧的小猪,都成了贾社长笔下的新闻。那段时间,军分社不断刷新边防报道的历史纪录:每天都会从一线传回稿子,与神仙湾哨所官兵共度中秋节的微博直播点击量超过了3000万次。
这次采访经历,让我真正领悟到,为什么自己以前明明就在水里,却很难找到“活鱼”——只要在基层沉得够深、够久,“活鱼”自然会出现在眼前。
当我沉到连队,在野猪圈边,在群狼的长嚎中,我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新闻。于是,《艾力·卡德尔:会唱秦腔的维吾尔族艺人》《老爷庙边防连官兵斗狼记》等一系列报道被“挖”了出来。
我的第二点体会是:记者胸中有真情,作品才会有感染力。在“走转改”中,当我冒着被踢翻的危险,胆战心惊地捆马腿,给掉了掌的军马打掌;半夜里,我咬着牙喝下浸着马粪牛尿味的苦碱水……通过体味这些官兵们常常经历的危险,我不再是一个局外的听众。半夜挑灯写这些稿子时,我常常被感动得泪眼婆娑。这些感动,化作了一篇篇反映边防一线“兵声”和“兵情”的新闻作品,如《杜拉那拉:一个需要背运冬菜的哨所》《红海沟哨所:官兵期盼用上健康卫生的水》。
我的第三点体会是:深入基层让我找到了“活鱼”,对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思考和观照,则让我有了“捕鱼之网”。在基层采访时,面对着使命相近、任务相同的部队,总有很难写出抓眼球新闻、很难写出部队特点的困惑。
在塔克什肯哨所采访时,我在散步时无意发现哨所整个营院都是以长城为造型,而守防的官兵每天都会神情凝重地面对“长城”,向着首都的方向宣誓。联想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先进beplay官网app 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我一下子兴奋起来:长城不仅是军事beplay官网app 的符号,更是戍边军人的精神图腾。于是,我以《塔克什肯:一个将“长城”迎进大漠的口岸哨所》为题,完成了这个连队的报道。
当前,我军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期,新情况、新现象层出不穷,充分了解和理解这一宏观历史背景,就能给记者提供出精品的好机会。在博乐军分区,我第一次领略到了边防数字化给守防官兵带来的便捷,采写了稿件《阿拉山口:记者在数字化哨所“感潮”》。后来我又了解到,这个部队曾经为推行数字化,化解了很多风险。我立即以《一对好主官的数字化战争》为题,将他们一系列推动数字化边防建设的经验报道了出来,在新疆部队反响很大,不少单位专门派人到分区参观见学。
参加“走转改”活动,是我从事新闻工作以来风险最大的一次采访。在从江巴斯边防连到铁列克特边防连的盘山路上,我们的车突然在冰溜子上失控,差点滑入深崖……在从南疆到北疆几个月的边防行中,类似的风险我遇到过很多起。但闯过重重难关,我的收获是巨大的。通过这次采访,我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基层,更重要的是,我对自己作为一名军事记者的责任担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上一篇:
- 精彩在基层 感动在基层
已是第一篇
- 精彩在基层 感动在基层
-
下一篇:
- 真心实意下基层 真情实感做报道
已是最后一篇
- 真心实意下基层 真情实感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