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2-2来源:上海街镇
全力防输入,重视防扩散!四通八达的大街小巷,散在四处的民宅,外来人口青睐的居住地,要严防死守,一个字:难!两个字:太难!
再难,也不能让家园“失守”!这是闵行区吴泾镇发出的“守土有责”集结令。
2月1日,时间已临近中午12点。此时的共和村,很少见到人影。这时,一辆车渐渐行驶而来,一旁执勤的志愿者示意车辆停车检查 :
“您好,请登记信息,车上人都要量一下体温。”
这只是吴泾镇6个行政村中的一幕。假期接近尾声,出去旅游的、回了老家的、准备复工的,返程高峰已经悄然逼近。疫情防控再次面临考验峰值,地处城郊结合部、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吴泾镇尤甚。
面对这一难题,吴泾镇表示:“办法总比困难多。”
各村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首先摸清进入自己村的大小路口,设计村民回家的路线,决定封闭部分路口,所有人员进出的路口,均实行24小时值守,对入村人员进行全面测温、登记。
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全镇6个行政村,有99个进出口,平均一个村16个之多。经过反复商议,各村梳理后,封闭了56个进出口;没有封闭的43个路口,全部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守,平均每天轮班值守人员近300人次。
村领导值夜班,30小时没合眼
1月30日,吴泾镇下达做好返沪人员体温检测与信息采集工作要求。
基层工作好不好,关键要看执行力。在接到镇相关职能部门要求后,6个行政村迅速行动起来,村两委班子、村民小组、共产党员、积极分子都走出家门。有的找来挡板和沙子,根据村委会的安排封路口;有的抱起一摞告知书,挨家挨户进行张贴;有的抄起小喇叭进行宣传。一时间,寂静的乡村,竟有了热闹的感觉。
临时性物理隔断容易,但流动的人口要管理起来,还是会有遗漏、有疏忽,怎么办?全时段值守,把好每一个进入口,尤其有做好返沪人员的体温检测,做到一人一表。
如果每一个入口两个人值班,分为上下两班,一个晚上,43个路口必须有168人。政策执行之初,值班人员一时找不到。怎么办?“共产党员上,村干部带头!”村主任杨文斌当机立断。1月30日晚,夜间乡下的温度直逼冰点,尽管路口没有什么人进出,也没有车辆来往,但杨文斌和村委会副主任秦雯楞是没有敢合眼,生怕一个疏忽放过一人,酿成大错。
和平村村干部陆超也在第一天夜里值班,第二天继续在村里值班。连续工作超过30个小时,白天巡逻,夜晚值守,有时连口水都喝不上。别人问他累不累,他也笑着说累,但真的让他去休息会,他总说:“没事,再坚持坚持!”
为了让各村的工作人员、志愿者也能歇一歇,吴泾镇机关、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火速增援。镇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已经分成5个组,结对镇域内6个村,进行路口巡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新建村党总支书记何宏青说,“我们就是要严防死守、不留死角,用这种群防群治的方式筑起对抗病毒的严密防线。”
瑟瑟寒风中,连星星都躲了起来。很多志愿者在衣服里贴满暖宝宝御寒;轮到换岗了,没有房间可以休息,只好在车里小睡一会,就这样轮流换班。从1月30日起,在吴泾镇广袤的田野村庄间,43个路口,志愿者们用身体筑起一道屏障,守护着家园的安全。
出入有凭证,隔离不隔心
从1月30日起,吴泾镇所有外来村民要持证出入了。
随着节后返程高峰的到来,一向为外来人口青睐的村宅,返沪人员越来越多,每个村都有近千人。这么多的返沪人员,如何做细做实防控工作呢?
共和村精心制作了“平安村宅出入证”,正面印上了“温馨提示”,反面则需返沪的市民填写个人的信息。各村都像共和村一样,制作发放“出入证”,并在外来人口办公室设立了排队等候区、表格领取区、体温测量区、登记发放区,现场井然有序,返沪的市民也对登记工作表示理解。办理完所有手续后,方能进入村落,否则就将被“拒之门外”了。
截止到2020年2月1日下午17点 ,仅星火村外口办就已经登记1750人并发放通行证。
“请大家都戴好口罩、排好队,人和人相隔一米;9组的住户请先等一等,可以下午再来,让住得远的4组和10组先来,我们是全天候24小时接待的,请放心。”在新建村外口办,就业协管员钱曼莉的声音已经有点嘶哑。
在这个特殊时期,她原本可以置之度外,但看到疫情防范任务重,她主动请缨:“我来做志愿者吧。”于是,她成了距离风险不到“最后一米”的人,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护村女侠”。
在前期排查中,共和村共有7户13名湖北籍来沪人员,目前正处在居家隔离阶段,村干部每天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了解,做到一日两报。为了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方便,村干部定期上门收集生活垃圾,帮助采买生活必需品。
他们说:“隔离不隔心。我们要做服务,保证隔离时间,让他们感受到上海人民的温暖。”
村宅是敞开式的,防范是闭合的。家园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共同守护。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个“逆行者”都值得称赞的。(城市导报记者 李慧华通讯员 张毓雯 图片由吴泾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