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20200630331775059960.jpg
泉州市“好婆媳、好妯娌、好邻居”事迹展播(一)
来源:泉州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0-12-08 责任编辑:黎灵寿 王娇榕

“好婆媳”吴美英、杨琳:婆婆持家有道 媳妇孝顺有加

导语: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和谐家庭建设,塑造友善、互助、文明、和谐的邻里关系,即日起,泉州文明网推出泉州市好“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事迹系列报道,以身边beplay2体育官网 引领文明新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中落地生根。本期讲述鲤城区好婆媳吴美英、杨琳的模范事迹。

互敬互爱的婆媳俩

婆婆持家有道 媳妇孝顺有加

  “这还是我第一次化妆,真欢喜(闽南语)勒。”74岁的吴美英阿婆照着镜子,看着儿媳妇给自己上的妆,笑得合不拢嘴。

  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婆媳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和睦与否。家住鲤城区东门社区忠义后巷的吴阿婆和45岁儿媳杨琳,相处十多年来互敬、互谅、互让、互爱。一家人就像吴阿婆最擅长蒸的碗糕一样,“发”得刚好就会“笑”,全家欢喜笑呵呵。

一家和睦 像“笑”开的碗糕

  “我这儿媳妇,虽话不多,但识大体,不会斤斤计较,懂得孝敬长辈。”上完妆的吴阿婆,笑呵呵地用闽南语对儿媳妇直夸赞。

  吴阿婆和76岁的老伴林阿伯育有四女一男,早年的艰苦年代,要抚养众子女成年不容易,唯一的儿子排行最小,娶妻生子后,也和媳妇一起孝顺父母。

  在杨琳眼中,婆婆是位勤劳闲不住的老人。吴阿婆做“田螺肉碗糕”(闽南语)是远近有名的,30多年来一直坚持这门老手艺,她做的每一个碗糕都是放在小陶瓷碗中蒸出来的。

  每天忙完家务,阿婆就会开始忙活着准备做碗糕的食材,到晚上等碗糕“发”好,再用老伴改进过的蒸汽机器蒸,经常要忙到晚上10点多,逢年过节订单多时,甚至要忙到凌晨。

  吴阿婆说,懂事的儿媳对她很孝敬,她平时要忙工作,关心孙女学习,还会主动抽时间帮他们两个老人一起做碗糕,就怕老人太劳累。

  这两年,因吴阿婆年岁渐长,又因做碗糕时总要坐在小板凳上弯腰,查出腰椎间盘突出,时不时会腰背酸痛,儿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叫婆婆不用这么辛苦,多一点时间休息。

  “她总叫我不要做太多,适当就好,我要出门,也会提醒我不要走太急,走太远。”吴阿婆说道,婆媳间互相关心,就像蒸碗糕,发得适当,旺火蒸,顶面就会有四五个胀开的口子,叫做“笑”。会笑就是好事情,一家人就能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儿媳妇给自己化妆,吴阿婆笑得合不拢嘴。

互敬互爱 两家亲如一家

  好妻子是家庭的支撑点,好母亲是孩子成长的指路灯,好的儿媳妇是家庭和睦的调节剂,而要说到最欣赏婆婆哪一点,杨琳说,婆婆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她的勤劳善良、爱护晚辈被邻里称道。

  吴阿婆有四个女儿,儿媳妇是独生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她把儿媳也当成自己亲闺女,真心实意地待儿媳和亲家父母。

  说到过年回谁家过的问题,很多结了婚的年轻夫妻都会纠结,尤其是像杨琳这样的独生子女。通情达理的吴阿婆也理解儿媳妇的苦衷,不想她娘家父母孤单过节,此前都邀请他们来家里,两家人一同过节更热闹。

  在杨琳的父亲离世后,去年她母亲不慎脑出血。住院治疗期间,她对母亲照顾无微不至,孝顺有加。吴阿婆心疼儿媳的辛苦,平时也常抽空,自己炖汤或带其他吃的,去探望亲家母,陪她聊聊天,也是帮儿媳分担。

  “婆婆很会持家,家务活能做的都要自己做。”杨琳说,婆婆除了做碗糕,每天还帮着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务,照顾孙女的一日三餐,就想让年轻人安心在外工作。“平时都没特别注意婆婆的脸,给她上妆时,才明显感觉到她皱纹多了不少,婆婆辛苦了。”

  每当有人问起吴阿婆是怎样处理婆媳关系时,她总是笑着说,只要能够站在儿女们的角度去想问题,大家多点沟通、互相信任,家庭就很少有矛盾了。

  现在,吴阿婆每天和老伴一起做碗糕也乐在其中,逢年过节每日要赶做上千个时,不光儿媳,女儿女婿们也会抽空来帮忙,家人间互帮互助,和谐友爱。(鲤城文明办 供稿)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