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胡敏:转型回归家乡种粮托起梦想

日期:2022-04-25  来源:新余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关闭]

在下村镇何家村的耕地上,一个穿着深蓝色工装服、戴着浅黄色草帽、皮肤黝黑的男人,身材算不上魁梧,但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正指导着几位农户往田里施复合肥。

此人便是何家村著名的新晋种粮大户胡敏。

从企业老板到种粮大户

胡敏,下村镇何家村人,53岁。2017年以来在下村、湖南湘潭、广西南宁、越南多地开办企业。2020年企业面临绿色转型,生存压力大,恰好听闻国家对种粮十分重视,补贴力度大,发展前景好,就毅然关了厂子,回归“故土”。

2020年下半年,没有种粮经验的胡敏试着承包了50余亩地,带着第一年尝试不求盈利只为积累经验的想法闷头一顿忙乎,亏损了近2万元。但胡敏没有害怕,迎难而上,转头将承包的耕地增加至200亩。有了前面的经验积累,他边种边学。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净赚近5万元,初次尝到甜头,一个想法在他心中渐渐萌生……

“这片土地养育了我,已经成为血肉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如今村里青年人大多出去务工,耕地的人越来越少,眼看这一片片土地被抛荒,心里说不出来的失落……”2022年年初,何家村党支部书记何华带着盘活被抛荒撂荒的耕地的想法,找到正准备扩大生产的胡敏,二人一拍即合。通过召开多次座谈会、动员众村委及老党员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寻找村中有意合作的散户等方法,胡敏最终流转了何家村500余亩土地,成功“晋级”为500亩种粮大户。

从荒废农田到肥沃良田

面对这500余亩田,胡敏既欣喜又备感压力。这些田大部分撂荒多年位置差,如何把荒田变良田,这对耕种经验不足的胡敏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有些田里的杂草和人一样高”“那边那条灌水小道有好些年头没清理过”……这些状况是胡敏最常碰到的,但很难从他的语气中听到半分抱怨。

用挖掘机清理杂草、通沟渠、做田埂、施复合肥,不仅增加了肥力,也让农田换新貌。除去吃饭睡觉,胡敏经常开着车到田里,时刻关注田间状况,指导通渠施肥,一刻也不敢松懈。

“所有环节我都会在现场,把控好每一个细节。”胡敏指着不远处正在通渠的挖掘机说道,“田里现在有没有水,是不是又生虫了,我必须经常过来看看,确保情况时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安心。”

荒田变良田,光把控细节还不够,还得有专业技术坐镇。胡敏找来农技顾问,从种子消毒、浸种催芽到田间管理,顾问全程“随堂坐诊”“开处方”,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眼看着荒田焕然一新,胡敏满眼欣喜藏都藏不住。

从加工小厂到育秧大棚

回村的近两年时间里,胡敏开办了一家大米加工厂。“经加工后的大米卖出去,每百斤比直接卖给烘干厂多赚50~100元。”胡敏说,接下来他将继续加大投资,努力形成“种植、收购、仓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

胡敏深知,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把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正巧前不久,在何华的推荐下,镇农业分管领导彭建军、农业办主任王春保找到胡敏,为他带来了育秧大棚项目。

“开设育秧大棚,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能提升秧苗质量及水稻产量,粮食生产将会产生‘质’的飞跃。但我们镇相比其他镇耕地面积更少,且较为零散,如果个人开设育秧大棚,有一定的风险。你胆大心细,有干劲有想法,我们都很看好你。希望由你领头,联合其他种粮大户,把这大棚建起来!”

胡敏明白其中风险,但他也明白,育秧大棚的建立对自己、全村乃至全镇意味着什么。“这世上就没有零风险的事。既然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胡敏心中有一股韧劲儿。看到他这么爱‘折腾’,我就知道,这田,非他不可。”何华笑着说。

在镇村干部的引导帮助下,胡敏联系上了其他几位种粮大户。随着众人的合力推动,育秧大棚建设工程预计在下半年正式动工。

4月的下村,春雨绵绵。松软肥沃的耕地上,发芽的不只有绿油油的秧苗,还有胡敏的绿色“致富”梦。(通讯员 陈慧娴 )

责任编辑: 王 喜香 返回顶部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