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部联合组织的首次“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在中央党校举行。备课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对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在加强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本文就梳理这门课程的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围绕如何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政课程建设中的更大功用进行深入思考。
“形势与政策”课为什么越来越受重视
“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特殊而重要的思政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重要渠道,在时效性、丰富性、鲜活性、针对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交融,世界呈现竞争优势重塑、经贸规则重建、力量格局重构的叠加态势,我国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在大国博弈、社会转型的动态过程中,尤其需要“形势与政策”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大势、国家时局、社会全貌,认清当前中国发展的时代定位、机遇挑战,引导他们站稳国家立场、把握发展大势,更好地理解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背后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进对党执政的拥护和对政府施政的支持。
“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形势与政策”课在加强思政课建设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各地各高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依据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决策部署,加强教学管理、建设教师队伍、规范教学要求、创新教学方式,以中央精神为教学大纲、以现实热点为教学题材、以解疑释惑为教学手段、以凝聚思想共识为教学目标,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把这门课打造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在学生群体中受欢迎程度较高。多年滚动调研显示,在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生最喜欢上的是“形势与政策”课,他们喜欢上这门课的原因包括“内容实,现实感强”“与自己有相关的地方”“听着比较有意思”等,多数大学生认为学习这门课使他们“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提高了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使命感”“加深了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理解”。
虽然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作为受众主体的大学生对形势政策的认知仍存在不全、不深、不透的问题。多数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仅停留在事件、新闻的表面,缺乏对其背后的背景、本质、趋势等方面的认知,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性、表面化现象。从去年的调研来看,对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大多数学生只对词语略知一二,未掌握丰富内涵;对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国际大事,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对危机背后的地缘政治及大国博弈等深层问题缺乏全面的思考。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程度不够。学校领导对课程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课程开设及教学效果。总体来说,大多数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相较前些年有较大提升,但仍有少数高校尚未完全按要求开设课程,或以报告会、社会实践、辩论课等进行替代,部分教师反映“形势与政策”课在课时安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经费投入等方面,没有其他四门课受重视。
“形势与政策”课如何实现核心功用
聚焦“国之大者”,坚定“四个自信”。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要紧扣“国之大事”“国之大计”“国之大务”等“国之大者”,向学生讲清楚“国情”与“世情”,讲清楚新时代我们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讲好时代之变、回答时代之问,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知“事”更知“因”,增强思想认同。面对世界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热点问题,要引导大学生通过最新发生之“事”,把握其发生之“因”和未来发展之“势”。要通过解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帮助学生理解党中央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让他们形成对形势与政策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力,最终实现理论上的清醒、思想上的认同、行动上的自觉。
爱“我”更爱“国”,认清责任使命。要立足于新时代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在引导学生以大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同时,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并脚踏实地,进而让他们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人生志向、职业选择同国家政策、发展趋势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既有中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上好“形势与政策”课需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加强师资配备与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上课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内容十分广泛,包含政治、经济、社会、beplay官网app 、生态、科技、军事等各领域及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大事要事,对授课教师的政治立场、思想素质、知识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各高校授课教师主要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组成,水平参差不齐,但这门课的政策性、前沿性、战略性恰恰决定了不是谁都可以讲好这门课。因此,建设一支政治信仰坚定、政策理论素养较高、综合业务能力较强、时政视野较宽的专兼结合的授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
合力化解“一桶水”困境,解决好集体备课问题。“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一桶水”困境尤为突出,因此会有老师发出“往浅讲没意思、往深讲没底气”的感叹。摆脱这一困境,需要教育主导部门、教学主管部门和全体授课教师的共同努力。教育主导部门要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提供更多权威的、及时的教学参考材料;教学主管部门要统筹教师队伍,实行集体备课制度,根据授课教师所擅长的学科和领域,合理分配教学专题;授课教师个人则是要比其他教师多一份对政策理论的吸收转化和对形势发展变化的关注跟踪,把习近平总书记最新讲话精神和鲜活的时事素材有机融合,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
处理“讲得好”与“讲得准”的关系,解决好如何讲课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上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及课堂把握。政治素质上,真信、真懂、和党中央保持一致是先决条件;业务素质上,能在时效性上及时与党中央对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对标对表,在针对性上紧紧围绕学生所思所想所困所惑找准落脚点是关键环节;在课堂发挥方面,理论与现实结合,历史与时代呼应,既要讲背景、讲由来,也要讲规律、讲实质,不仅需要讲得清、讲得懂,而且还需要讲得精彩,这是必备技能。“讲得准”是首要的。“讲不好”会影响授课效果,“讲不准”影响的可能就是一批人的思想观念。但这并不是说为了保证“讲得准”就可以放弃“讲得好”,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努力追求“讲得准”与“讲得好”的统一。(李 玮/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