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和生向青少年传授刻门笺技艺。
装订好的刻本、不同尺寸的刻刀以及木板、木槌,1月31日上午9时40分刚过,陈和生最后检查了一遍授课材料,随后步行前往家附近的凤凰书苑云书房,在那里,他将带着10多个孩子体验传统年俗——刻门笺。从兴趣爱好到主动传承,陈和生一“刻”就是20余年,更连续9年面向青少年群体开班授课,教学青少年及其家庭近900人次,在沉浸式体验中传承传统年俗、感受beplay官网app 魅力。
今年75岁的陈和生,是南京市玄武区非遗项目“南京微型榫卯结构木作”传承人,刻门笺,则是他的另一手“绝活”。“门笺寓意祝吉纳福,是中国传统年俗之一。”陈和生介绍道,青年时期,他在句容茅庄插队,当地村民每逢年关都会集体刻门笺、贴春联,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回到南京后,本就对传统民俗感兴趣的他开始尝试“复刻”这一年俗。
门笺大多为红纸,呈长方形,中间为寓意吉祥的文字、图案,其下有流苏状的“穗”。一开始,有着书法底子的陈和生在红纸上写毛笔字,随后用刻刀刻出镂空造型。记者看到,陈和生设计的第一批门笺图案上,为“新春纳福”“春满人间”等祝福语。随后,有了心得的他开始涉足更复杂的图案,在数年内陆续创作了十二生肖系列门笺。子鼠、丑牛、寅虎……一只只生肖“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门笺制作看似简单,尤其需要耐心。”陈和生总结出刻门笺的经验,先在白纸上画出草稿,将草稿与书本大小的红纸装订在一起,垫上厚木板,一手持刻刀、一手持木槌,刻刀垂直于纸面,沿纸上线条逐一敲入,每一刀连贯如“缝纫”。如此这般一锤、一刻,一组门笺往往需要上千次才能做好。每年除夕下午,陈和生会将新年的门笺贴满家中所有的门楣,满屋都升起红红火火的节日氛围。
让陈和生颇为自豪的是,过去只是自家有贴门笺的习俗,不少同事、朋友们上门拜访后大为称赞,连连“讨要”。如今,每年他都乐呵呵地刻300多幅门笺,送给各地的亲朋好友,最远的甚至寄到台湾、东北,成为别样的新年礼物。
2015年前后,不少学校、社区邀请陈和生上门“授课”,他一口答应下来,一教就是近10年。每次授课前,陈和生都要提前打印好草图模板,装订好红纸刻本,木板、木槌、刻刀等工具,也都由他悉心准备。仅刻刀,一个人就需要准备5把,最宽为1厘米宽的弧刃刻刀,最窄为3毫米宽的直刃刻刀。每次授课结束后,陈和生还会把工具带回家,逐一检查并打磨。
在教学的过程中,陈和生也彰显了十足的耐心。当天上午的课堂上,陈和生先介绍了刻门笺的习俗,随后手把手教小朋友们“下刀”。他带来的门笺是“龙”主题,一条矫健的龙“腾”于红纸上,周边三个“铜钱”环绕。在陈和生的指导下,小朋友们先从最复杂的“龙”着手,刻出“龙”的大致造型后,再逐一刻出环绕的铜币、方格,经过近2小时的敲、刻,制作出红彤彤的门笺。
“我今年12岁,龙年是本命年,能够在春节前参加这样的年俗体验活动,感觉特别有年味。”参加活动的韩明佑兴奋地说,他准备把自己亲手刻出的门笺贴在家里门楣上,给家里增添红红火火的氛围。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陈和生都会格外开心。此前开展完活动后,也有孩子的父母发来关于刻刀、宣纸尺寸的询问,准备在家也传承这一年俗;也有孩子将这一独特的年俗体验写成了“小作文”,于童言稚语中感受beplay官网app 厚重。“好的传统beplay官网app 有生命力,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让这一传统民俗能够在当代更多人中传承。”陈和生说。(供稿:江苏省文明办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