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总结回顾一下自己在2015年的精神生活,当做是一个普通读书人为微观历史研究做点贡献。
整理2015年的“书单”和“观影单”,主要依据的是微信朋友圈里发过的状态,豆瓣上做过的点评,感谢社交网络帮我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有日期标识的书共51本、电影和电视剧28部。还有一些有的因为忙,有的因为看过以后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没有在社交网络上留下记录。想看而没有看的书就更多了,我手机上阅读类的APP有掌阅、书香云集、新浪微盘、微信读书,每个里面都下载了多本书。这就是所谓的买书如饕餮、读书如抽丝。另外,买来不读的经历也让我理解了女同志囤包包的爱好,都是一种病嘛!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读纸质书,从编校质量、排版、图片处理到手感、对眼睛的保护,实体书都有优势,但电子书在可携带性、内容扩展性、低成本性上更胜一筹。一般,上下班路上我会看电子书,其他时间看纸书。
1.看了那么多东西,你记得住么?
我的回答是,爱过。
实话实说,把朋友圈从年初翻到年尾,很多状态我都记不起当时的情形,读过的书大部分也忘了,甚至有的书连蛛丝马迹都想不起。比如说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我就一点也想不起书中到底讲授了哪些创作技巧,只记得它和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学》讨论的是同一个领域的问题。很多时候,我看着当时写的书评问自己:这是你写的么?抄的吧!但是,我还是想为自己找点借口:一个人就是他读过的书。可以说,没读那么多书,我就不是今天的我。读过的书,即使意识里整合不起来,潜意识里也会留下映像。很多作家、画家的神来之笔只是回想不起来的过往体验而已。话又说回来,半部论语治天下,书还是应该反复读。我现在越来感觉到,重读也是一种乐趣。可惜,我还处在见猎心喜的状态,总想触摸一点新东西,但总有一天会重新反刍的。
2.你是怎么选书的?
我会告诉你,读多了自然就会选。
很多人让我推荐书,我感觉很为难,读书确实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能读下去的就是你的好书。不用迷信世界名著、年度好书榜等,那些是好书,但离你的生活太远、与你的思维方式差异太大、语言风格太过另类,你扔开就是。只要开始读书,你就会发现,想读得书根本读不完。每个作者都会在书中列出参考书籍、提到他顶礼膜拜的人和书,顺着文字你就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族和beplay官网app 血脉。比如,我读了《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就会发现还有一部德国电影《浪潮》,有《乌合之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人的破坏性分析》《人人都是伪君子》等一大堆书,以及心理学这个大的学科。现在的互联网依托大数据,不少网站上“猜你想看”等推荐功能很多、很精准,很多时候,你不是不知道怎么去选书,只是没有去读书。
3.读书有什么用?
我会问,你不读书的时候做出什么?
书中自有千锺粟,吃饭还是要掏钱;书中自有黄金屋,北京房价买不起;书中车马多如簇,上班天天坐地铁;书中自有颜如玉,都是梦姑和幻影。古人诚不欺我,但没人知道哪天见效。拿我来说,除了写稿赚的那“五斗米”以外,有关读书最大的经济往来就是发现了一家做移动阅读的上市公司,买了他们家的股票,然后赶上股灾大亏一笔。当别人问我读书有什么用时,我总感觉语塞,就好像问一个修禅多年的高僧,师傅您有舍利了么?我希望大家反省一下,如果没有读书,也没有远行,只是吃喝玩乐、庸庸碌碌,那为何不去读点书呢?一本书就是一种人生体验。读了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犯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我感觉日本的小说原来也真的好玩啊,跟我原先对日本人的成见不太一样啊,你看,我们没办法延伸生命的长度,但是可以通过阅读扩展生命的宽度。
4.怎么读书才有效?
我的经验是,带着问题读,抱有目的读最有效。
首先,带着问题读。在巴黎恐怖袭击以后,我找了不少新闻、帖子来看,也阅读了《图说世界史·近代卷》《简明欧洲史》等书籍,强烈的探索意识让我阅读效率提高不少,知道了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渊源,欧洲文明的三大要素,基地和IS的流变等等问题。再如,读了《第三次浪潮》,就理解当前的大城市病、家庭婚姻不稳定、能源危机问题等都是工业化以来的同步化、标准化、集中化等特点引起的,未来各个领域的非群体化才是趋势和解决办法。其次,学以致用,将读过的书变成资源。这一年我写了一些文章,体会到了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和益处。把别人的思想用自己的话说一遍,也许是鹦鹉学舌,但真的让思想成长不少。读过《毒型人格》后,我写文章反省,发现自己有好指责别人、过于计较、做事急躁的毛病,也确实给身边的人带来了负能量。之后,我时不时告诫自己,不要做毒型人格的人。
5.看电影和电视剧可以代替读书么?
我的答案是,不能。
这个问题《娱乐至死》一书已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认为“电视一代”并不好于“铅印一代”。以我的经历来说,读过的书让我在看电影时有更多的背景知识和更深层的观感,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反过来看电影对读书的裨益要少得多。在观看《饥饿游戏3》后,我写下了的评论主要关注这几点:“总统在电视讲话中,有关《利维坦》《社会契约论》等思想和阐述;双方宣传斗争和民意的调动操纵;极权主义对人性的泯灭;最具个人主义的英雄其实也是体制的傀儡;国家到底会不会消亡。私以为这部比权利的游戏,纸牌屋也不差。”正是平时阅读的积累才让我观影时更敏感。但是现代电影工业的技术、资金优势是别的beplay官网app 项目所无法比拟的,现代人无法舍弃荧屏。比如BBC的纪录片《漫游世界建筑群》就让我足不出户见识到了世界上众多伟大的建筑群,其拍摄视角和内容详实程度是我即使身临其境也无法达到的。
6.读书要博还是精?
我要坦承,我也还在摸索。
回顾这一年,我读的书比较杂,人文社科类为主,入门级别的偏多。刚参加工作时,第一任领导就告诫我,选一个领域扎进去,成为专家。但是,我现在还是“无定型”。这点也颇让自己惆怅,担心自己成为“门门懂、样样松”的混子。曾国藩曾讲“读书不二”,而我经常一本书读一半,就又开始读另一本,书单中有时一天会读完好几本,那是因为都是那天扫的尾。我也知道要读大部头、要用主题读书法,也希望能够写出《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那样有深度又畅销的书,可是想想自己床底下放了三年的整箱的《资治通鉴》,我只能说,臣妾做不到啊。我现在还在扩大思想大厦的地基,但是弄不好,不往深入发展,很有可能就烂尾了。今后这个问题还要继续探索。
7.你以后还能每年读这么多书么?
我只能说,我努力。
现在,工作、家庭和社交中的事情越来越多,读书时间越来越少。回顾这一年,确实读了不少书,以后真不一定有这样大块的时间和安静读书的环境,但无论如何,希望把读书的习惯坚持下去。也许不多,但是常读。
最后,引一副对联共勉: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