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开卷| 阅读 遇见更好的自己
陈霞

阅读是什么?对以前的自己来说,它更多的应该叫“看书”。因为看的文章虽多且杂,肤浅且随意,以打发无聊人生中那些漫长光阴。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它确实是“阅读”——心境平和,态度端正,抱着求知的欲望。

大约在三年半前,我的人生遭遇了一个重大的挫折。很多人以为我大概就此垮掉,浑浑噩噩度过余生。幸运的是,不久之后我得到几位前辈的大力推荐,获得一个到县里办的内刊编辑部学习的机会。在此期间,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我四处拜师,奋力笔耕,发表了不少文章;同时,我改变了曾经消极颓废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每天进行体育锻炼,身体上的病痛少了许多,精神世界也为之焕然一新。若非要寻找这些逆转的原因,除了贵人的提携,我想,也得益于我在人生的低潮中,也坚持着阅读吧。

  号称书虫的我,小时候,即便蹲茅厕的时候,瞅到厕所地上污迹斑斑的报纸头,也会探头读一读上面的内容。更不要说什么打着手电在被子里看武侠;家里停电,跑马路灯下看故事的经历了。

  各种乱七八糟的书,看了不知道多少本。真要我说点什么心得体会,却哑口无言,当学生时,作文也从来不出众。

  直到读到著名学者梁衡的总结:阅读,不管读哪一类作品,一定要读经典,这样你收获的就不只是粮食,而是种子;不只是几条鱼,还有渔具、渔法。因为“经典作品里总是有原理体现。马恩作品里有一般社会原理、哲学原理;毛泽东作品里有中国社会的政治原理;黑格尔的作品里有美学原理。哪怕每一个小的学术分支,只要它够得上经典,就必然会揭示出某一部分的原理,或者可以说,只有含有一定原理的作品才能够得上是经典作品。”

  我以前经典读得少。结婚生子后,忙了许多,有意识地把有限的阅读时间,用来读非读不可的经典读物,事半功倍,不仅工作生活目标清晰了很多,行动力也大幅提升。

  有的学者,上山下乡,到农村吃了一点苦,写下了很多传世作品;而农民吃了一辈子苦,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这大概缘于前者多少读了一些书,习惯于把生活给予自己的恩赐和教训,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吧。

  梁衡在文章里回忆道:“当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虽都落实政策回城安排了工作,但结果却大不相同。有的人身体垮了,学业荒了,不能再重振旗鼓,只有坐家养老,等待物质生命的结束。有的人却神奇般地事业复起,演戏、写书、搞研究等,又成果累累,身体也好了,精神变物质。”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没有停止读书,反而趁机补充了知识,补充了生活。

  在这个讲究效益的时代,大家可能都觉得需要追究一下:阅读究竟有什么用?

  我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总结:阅读的好处在于,貌似枯燥静止,实则是以最小的代价,任意自由地穿梭于古今中外大人物、小人物的精神世界里,拾取自己需要的精神养料。你既可以对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妖怪们说,“亲们,你们好可爱!”也可以对莎士比亚作膜拜状:大师,您作品里的经典语录实在太多了!背不过来。”

  知识,貌似静止的伫立于各种书籍载体上,却总与产生它的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似无趣的书斋生活背后,精神世界的丰富图景,无法一言以蔽之。无论写作或者阅读,都可以拓展精神生命的宽度和延长。正如臧克家诗里那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阅读的强大之处。书读得多了,自然想提笔写一写。近一年多来,我陆续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和散文,相继发表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

  是阅读,让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世界读书日”将近,谨以此文献给和我一样热爱阅读的朋友们。

分享到: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并不代表中国文明网立场。如有转载,请标明文章来源。
热度
更多>>
  1. 戏里人生 道不尽是乡愁
  2. 喝了这么多"鸡汤" 为什么却依然过不好这生活
  3. 总结大会 | 一个专栏作者的自白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