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深入群众中结下不解之缘
发表时间:2013-08-27    来源:光明日报

——我在苏中里下河地区驻点调研的体会和思考
调查人:罗志军(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3年4月11日上午,罗志军与村民姚长友拉家常。因老姚听力不好,罗志军拿来纸笔,手口并用与其交谈。

  从2011年开始,我们在全省开展了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原来规定每年下基层调研不少于两个月的基础上,集中5到7天时间到村镇、社区和基层单位进行驻点调研,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三年来我们以这一活动为抓手,推动各级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增强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收到良好成效,并实现了县处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参与、所有村(社区)联系、有重点信访案件地区落实领导包案这“三个全覆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创新了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内涵和形式”的批示,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也坚定了我们持续深入开展好这一活动的信心。

  今年4月10日至15日,我在扬州的高邮市金港村驻点调研。这个村是苏中一个beplay2体育官网 的经济薄弱村,所在的里下河腹地也是全省的“经济洼地”。连续第三年一头扎到村子里的时候,感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乡亲们在与我的相处交流中也更加无拘无束。我把自己当作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对我也毫不见外。所谓“润物无声”,可能说的就是这么一种平实之中的真切。今年我主要带着三个问题,以期在基层和群众中求得解答。

  围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从基层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由点到面思考如何从政策和工作层面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这些年,每当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点上调研考虑面上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这已经成为省委工作的一个习惯。也正是因为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这一根本工作路线,近年来我们围绕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提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很快转化成全省上下的共同实践。去年,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苏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今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经国务院同意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相比较而言,在我省三大区域中,对苏中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政策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并打造强有力的工作载体和抓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专门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完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布局。

  在驻点调研几天里,我对金港村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日常生活、村庄环境整治和集体经济发展等作了仔细了解,获取了很多感性的认识,也启发我对苏中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和探询。

  农业的出路在哪里?基层进行的实践探索,正孕育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新中国成立60多年,农业的发展前30年是一个由分到合的过程,后30年是一个从合到分的过程,现在是在统分结合方面追求最佳的结合点,并要求积极探索如何使务农不靠国家补贴同样能够致富。金港村在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农业等方面的实践,印证了总书记对农村发展大势的判断。该村是一个纯农业村,从2008年组建蔬菜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以来,流转耕地面积占全村的1/3,引进创办了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20多个现代农业项目。村民们告诉我,流转耕地每亩每年租金700元,到农业园打工每天净得60元,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那么“统分”结合究竟什么样一个度比较合适?调研中有个种粮大户对我说,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他家现在就集中了150亩地,已经可以做到不靠国家补贴也能赚钱。如果要效益再高些,并考虑到生产经营的能力,像他这样的种田大户,土地规模在200多亩比较合适。在金港村我看到,土地流转不仅把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而且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分工,让擅长种地的种地、善于养殖的养殖、有营销能力的做经纪人,同时催生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与发展现代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这也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业的发展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前景广阔。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关键在于把“统”的优越性与“分”的积极性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

  农村的发展朝哪里去?须将工业化城镇化放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中来考量。无工不富、无工不强,工业化滞后仍然是里下河地区发展的症结所在。金港村的农业发展得不错,但没有一家工业,老百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流转、外出务工。很多村民希望当地有更多企业发展起来,让大家在家门口就业,这样不仅有稳定的收入,又能照顾家庭。在苏中,加快工业化进程仍然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方略,但决不能走村村点火式的老路子。我在接访时遇到几位砖瓦厂的业主,他们的厂子就面临着政策性的关停和转型问题,这也反过来印证了低层次产业不能再发展,必须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选择好的项目、优化产业布局。像我驻点的村子,那么好的生态环境,如果因为一点经济利益而搞污染项目,真是得不偿失,老百姓也不会答应。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也是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我省的苏南地区已到了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要内容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阶段,对苏中苏北来说,城乡发展一体化还是一个方向,现阶段还是要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起来考虑,协调加以推进。现在苏中不少群众居住条件不错,许多村民尤其是老人不愿离开生活多年的庄子。这也告诉我们,推进集中居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要等水到渠成、条件具备了再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金港村去年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5万元,而正常运行要45万元左右。2007年这个村债务达278万元,虽然这几年化解了不少,但还有93万元欠债。分析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上面搞实事工程要求下面配套,村里为争取上面的资金不得不举债,这种现象在苏中苏北还比较普遍。这也提醒我们,今后搞实事工程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搞层层配套,有时宁可集中资金,少办几件,也不能让基层背上这个沉重的包袱。有一位村干部这样对我讲,集体经济太薄弱了,就办不了事,群众也没有信心。如何增加经济薄弱村的集体收入?对此我曾专门到镇江的句容市戴庄村作过调研,这个村近年来在农科专家赵亚夫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业,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效实现形式,不仅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而且壮大了集体经济。这个村过去是句容市最贫困的村,现在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我要求对这个村的做法和经验在省内首先抓好推广。今年初我在扬州的宝应县调研时了解到,他们采取在开发区为经济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并帮助招商的办法,保证每个村每年有20万元的稳定租金收益。这些做法对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都很有借鉴意义,我也建议金港村的村干部到这些地方去取取经。

  驻点调研几天里的所见所闻,再加上那一段时间在南通、扬州、泰州三地的调研,对我由点到面思考苏中新一轮发展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到6月初省里召开苏中发展工作会议时,我们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促进苏中崛起,大的思路和方向已经比较清晰,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步走”的发展目标、“融合发展”的战略取向和“一市一试点”的创新举措。我们设想,苏中地区先用5年左右时间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再经过5到10年努力全面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核心区;借鉴支持苏北发展“一市一策”的做法,在南通、扬州、泰州这苏中三市分别进行陆海统筹、跨江融合、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这些思路举措来自于调查研究,切合苏中发展的阶段特征,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引起了苏中干部群众的共鸣,他们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苏中发展朝着什么目标干、怎么去干都非常清楚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年我们围绕历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布局不断展开,内涵不断丰富,这当中既有连续性又有创新性,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目标变为现实的不懈追求。

  围绕“中国梦”的话题,了解群众在发展现阶段的所思所盼,由表及里思考如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道出了亿万中国人的共同心声,也需要凝聚亿万人的力量为之共同奋斗。如何使“中国梦”在基层和群众中深入人心,使每个人、每个家庭把各自的“小梦想”放到国家、民族的“大梦想”中来追求,这也是我驻点调研期间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因此,在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中,我问的最多的是“你们有什么样的期盼?”村民们各有各的说法,言语中有不满足、更有憧憬。把他们的想法归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条:

  一个是注重生活质量。现在村民生活总体上已衣食无忧,但在收入、健康、环境等方面又有了更高要求。有的感到口袋里的钱还少了点,希望有更多的收入。有的对健康更加关注,说“过去吃不饱、今天怕三高”“不为生活愁、而为健康愁”。有的对居住条件和环境更看重,希望“关起门是城市条件、推开门是田园风光”。近几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受到老百姓普遍欢迎,那些还没有开展的地方,群众也迫切希望动起来,把村庄、道路、沟渠都搞干净、弄清爽,使生活的家园变得更美丽。

  再一个是企求“后顾无忧”。江苏已实现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全覆盖”,这也是最受群众欢迎、反映最好的民生实事。在这次驻点中我感到,村民尤其是老年人最关心的仍然是养老问题,大家都讲现在日子好、过了还要过。有的说最怕的是生大病,希望看病报销的比例再高一些,少数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确实让人很揪心。有的认为乡村学校的软硬件跟城里比还有差距,想让孩子们能接受更好的教育。

责任编辑:桑小婷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