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甘孜县委书记何康林 何康林(中)与牧民群众座谈。资料图片 在群众眼中,他是个好人,深受喜爱和拥戴;在干部眼中,他是个忙人,最远的藏寨也能见到他的身影;在同事眼中,他是个能人,遇到困难总能破冰前行…… 他叫何康林,2011年10月担任四川乡城县委书记;2014年5月,调任甘孜县委书记。 “干部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和干部有多亲” “地里庄稼长势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6月20日,端午节这天,何康林又一次到甘孜县马乡来马村结对“亲戚”扎西家走访。扎西每到换季就喘得厉害,何康林说:“找个时间去康定看病,我帮你联系州医院的医生。” 多年的群众工作让何康林体会到,只有心中牵挂着群众,才能做到心往下想、眼往下看、脚往下走,才能受到“家家请你喝酥油茶”这样质朴而又真诚的欢迎。 6月21日,驱车5个多小时方入深山牧场。夜晚,在查龙镇查龙村俄呷家,何康林与基层干部和20多位赶来的牧民,拉起如何脱贫致富的家常,夜深人未散,心更暖。面对农牧民群众提出的问题,何康林仔细聆听、认真记录,他说,“一定带回去认真研究,多想办法。” “把群众装在心中,为群众办实事,群众才会把你当亲人。我们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群众满意!”何康林如是说。 干部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和干部有多亲。担任县委书记4年来,藏家村寨是他的“栖息地”,田间地头是他的“办公室”,何康林走遍了两个县34个乡镇315个村,走访农户400余户1800余人。只要一提到何康林,农牧民群众都会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联扎,亚莫热!”(藏语:亲戚,好!) “县里再困难,花在百姓身上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通水那天,全村老少都来了,把洁白的哈达系在出水管口。”2012年8月那个感人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地刻在乡城县沙贡乡达根村村委会主任邓珠的脑海中。由于缺水,过去每到灌溉季节,村民们经常纠纷不断。县里投资30多万元,一条大口径引水管道把两公里外的山泉引进村,给400多名村民和1000多亩庄稼解了“渴”。 这一切得益于时任乡城县委书记何康林提出的以路、水、桥、电为主的“四小工程”建设。 大山连大山、河谷依河谷,乡城两万多名藏族农民沿河相居、依山而耕,受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要么缺桥过河,要么缺路下山,要么缺水饮用……据统计,到2011年,未能解决安全饮水、农村照明、道路交通等问题的村落,涉及全县近80%的农村人口。 2012年一开年,乡城县财政拿出2000万资金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占到上年县本级财政收入的近50%。乡城县“小工程、大民生”的做法赢得群众拥护。只要听说哪里修路架桥需要搬石材,大家袖子一挽就自发地来了。仅2012年,全县“四小”工程的投工投劳就折合近1500余万元。如今,乡城县12个乡镇89个村实现道路村村通,3726户农户水、电、通讯、太阳能实现全覆盖。 “县里再困难,花在百姓身上的钱一分都不能少,要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这是何康林多年来始终不变的信念。 到甘孜县履职后,何康林深入基层调研,推进“民生大改善”专项攻坚,落实民生项目276个,投入资金6.5亿元,有效解决一大批民生问题。 “藏区要发展,党员必须带好头” 乡城和甘孜两县分处甘孜藏区南北,无论基础条件、资源禀赋,还是人文环境、工作侧重都迥然不同,但无论在哪里,何康林总能破冰前行。 服务群众讲究方法。何康林创新藏区社会治理方式,推行以“认识人人、服务人人、人人需要、人人喜欢”为载体的藏区网格化管理,改革乡村治理。针对虫草采挖涉稳问题突出的实际,创新性实施了“群众跟着虫草走、干部跟着群众走”的虫草管理和服务办法,历时4年,数万群众采挖虫草实现零伤亡事件,深受群众好评。 “藏区要发展,党员必须带好头。”如何抓好藏区的基层党建工作?何康林思考着,实践着。 去年底,甘孜县委对全县各乡进行综合摸排,发现斯俄乡存在干部管理松散、“走读”现象严重、服务意识差等问题。为让斯俄乡摆脱后进“帽子”,何康林先后两次约谈乡党委书记,逐一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他带头挂帅庭卡、茶扎、斯俄等乡的集中整顿,落实22名县级党员领导蹲点开展整顿工作,指派23名县级机关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后进村第一书记。 打铁还需自身硬。何康林讲政治守规矩,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班子的廉政建设,班子成员无人违纪违规违法。2011年以来连续4年,乡城县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指数名列四川省前四名、全州第一名。(记者 王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