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四下基层”下到群众心中
发表时间:2013-07-26    来源:光明日报

  “调查研究不能光走‘康庄大道’、看‘优美盆景’,好的要看,差的也要看。”6月26日至28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深入宁德市霞浦、福鼎、柘荣、福安等地,到田间地头、进工厂车间,了解群众诉求、倾听基层心声。与此同时,福建省委其他常委也都深入到自己的联系点,听取干部群众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与建议。

  “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自1988年开始,始创于福建宁德的“四下基层”,到今年已走过了25个年头。多年来,福建省不断开展“四下基层”活动的探索与创新,创造了许多鲜活形式与方法,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密切了人民群众跟党和政府的血肉联系。如今,“四下基层”不仅成为全省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省委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精神一直在传承:始终紧盯基层

  “四下基层”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就是领导干部要始终紧紧地把目光盯在基层,在基层发现问题,到基层解决问题,以重铸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不久前,南平市武夷山五夫镇党委书记黄崇跃来到五夫古街“拉家常”。村民们七嘴八舌,对街面沟渠的水泥盖板破损而没有及时修复,意见比较大。之后,镇村两级立即组织人员更换了260多块破损的水泥盖板,同时对周边的垃圾池进行改建,古街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福建通过各种形式下基层的机关干部达到20万人次。仅今年以来,福建省机关干部结对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群众49万多人,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方面的突出问题4.9万多个。

  5月14日,福建省委书记尤权在福建推进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会议上指出:“充分认识新的条件下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现实意义,把‘四下基层’制度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使之成为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畅通民意诉求的便捷通道,服务基层群众的有力抓手,干部成长的重要平台。”

 载体不断在丰富:始终围绕群众需求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福州市就部署开展了“四个万家”活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为群众送温暖、办实事,努力做到廉政、勤政。20多年来,“四个万家”活动在榕城大地蔚然成风。

  2011年以来,德化县开展“驻百村、进千户(企)、帮万民”活动,推动全县领导干部进行一场回归精神家园的“下村(企)赶考”,实现了接地气、通民气,聚才气、增和气。

  去年以来,南平市从市情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深入开展“我与百姓拉家常”活动,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联系服务群众。莆田市开展“进百村入千企访万户”活动。龙岩市开展“千名干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大调研,建立民情日记、台账,了解民情、接访群众。

  福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姜信治认为,“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领导干部大接访”以及各级各部门从实际出发创新的一些具体做法,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都秉承了“四下基层”的精神实质,都是“四下基层”的创新与发展。

实践成果蓬勃涌现:始终为了群众满意

  下基层,成为畅通民意诉求的便捷通道。7月7日是周日,驻扎在湄洲湾北岸罗屿公路桥项目处的服务队干部俞荣鑫、唐朝辉等人头顶烈日,再次来到附近的塔林村,与个别不愿让地的村民谈心。

  “让出山地是为了修路,修路是为了开发。”村民张仁坤表示,岛上没有耕地,山上的杂地对村民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但为了项目开发的大局,大家只能忍痛割爱,让地修路。“当然,就如服务队干部所说,修路搞开发,我们将来也是受益者。”村民赖玉珍补充道。

  干部深入到基层,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罗屿公路桥项目涉及到的山地征收及坟墓迁移得以顺利推进。

  下基层,推进了科学民主决策。2012年4月起,湖里区把百姓反映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汇成“民生68题”。为了能使这些问题有人管,把事办好、做实,湖里区及时总结提炼出“征集、建账、协调、销号、回访”的“五步工作法”,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下基层,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有力抓手。为将人才和技术尽快送到基层,福建农林大学启动“到基层、助推三农”工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谢联辉近日带领课题组再赴尤溪县洋中科教基地,就省产业支撑科技重大项目选定50亩试验用地。“基地将承担起培训农村干部、专业技术和实用人才的重任。”谢联辉说。

  下基层,还成为了干部成长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宁德市蕉城区共抽调200多名年轻干部到项目建设一线挂职,有力推进了闽东中路改造、火车站周边安置房建设征迁和漳湾临港工业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

  据了解,福建省“四下基层”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机关干部共走访基层干部、群众177万多人,召开座谈会8万多场次;全省共建立联系点16万多个,发放调查问卷118万多份,建立民情台账18万多本,收集基层群众意见建议14万多条。(记者 高建进 李可 周洪双)

责任编辑:桑小婷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