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美,男,中共党员,1925年出生,萍乡市莲花县六市乡太沙村人。
王振美一生坎坷,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矢志不渝。老人出生于莲花县最偏僻的一个小山村,因父亲早亡而家境贫寒,但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变命运;他一直甘于奉献,助人行善,发展家乡教育更是不遗余力,耄耋之年捐资50万元成立“振美教育基金”;他一心拥护、热爱中国共产党,从1953年第一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到2016年4月19日被党组织批准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63年来初心不改,一心向党。
走过坎坷,坚定善心不忘本
六市乡太沙村是莲花县最北的一个小山村,这里虽然位置偏僻、经济落后,但是风景秀美、民风淳朴。王振美于1925年出生在六市乡太沙村,自己家里有四兄妹,大哥当年跟着红军走后,杳无音讯,父亲解放前离世,母亲带着儿女节衣缩食,熬过一段非常艰苦的岁月。1965年,家境贫穷的王振美患上了一种名为勾端螺旋体病的急性传染病(民间称之为“打谷黄”或“稻瘟病”),险些丧命。乡亲们将他抬进医院,你10元我5元,东拼西凑了1000多元给他治病买药。
在上世纪60年代,1000多元可不是一笔小钱。王振美至今仍清楚记得当时帮助过他的恩人:“张丙恩400元、严积发300元……”让他感觉温暖的还有很多乡亲:谢仁安、严云开、严志贵……王振美说,名单很长、很长。恢复健康以后,王振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勤劳致富,家庭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与提高。致富之后,王振美没有忘记过去自己的生活艰苦磨砺,没有忘记过去乡亲们的救命之恩。“我生病人家凑钱救了我的命,我办企业好心人借钱给我起本、起家”,王振美说:“因为我收获了很多爱,所以想温暖更多人。”
甘于奉献,助人行善数十载
几十年来,爱心一直在王振美的心中延续。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新农村建设……都有王振美慷慨捐助的身影。1968年王振美与同村村民商议修建石拱桥,在当时那个年代建桥工程量比较大,因此不被看好,好多人说风凉话,但王振美顶住所有的压力,带头从河里挑砂石,并发动全村所有劳动力每个人分摊100块窑砖,经过一个多月的辛苦建设,石拱桥终于建成,一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成为他为民办实事的见证。2012年,山背村村民吴国英患病住院,医院诊断为肾衰竭,急需做换肾手术,王振美得知后慷慨解囊捐款1万元。2014年,六市乡政府牵头成立“奖扶助学教育基金会”,他又带头捐资1万元。2014年六市乡政府开展一次“结对帮扶”活动。王振美第一个响应号召,主动帮扶太沙村贫困户郭梅昌。老人了解了郭梅昌家的实际情况后,并没有简单地捐钱了事,而是拟定了一个“酿酒脱贫计划”,出钱购买了高粱、红薯种子及化肥送上门去,助他脱贫致富。前些年,太沙村办幼儿园,建中心小学以及新农村建设架桥、修路等,王振美先后共捐资5000多元;家境困难的太沙村村民王水清突发脑溢血送医院抢救,王振美多次主动捐助共7800余元;2017年开学,王老来到六市幼儿园,捐助4000余元,购买了200多个爱心书包和200多件其他文具用品送给孩子们。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王老捐助出去的财物也没法统计。
2017年9月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振美教育基金”成立大会在莲花县六市乡镇府举行,仪式上,92岁高龄的王振美同志向基金会注资50万元人民币。基金会每年对六市乡范围内学业突出的学生和考上大学的学子及优秀教师进行奖励,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五十万元,对很多家庭来说都算是一笔巨款,捐资后老人如是说:“过去我没有一点钱,不能发挥我的余热。今天有几块钱,我就要留着我吃饭的这几块钱就行了,所以我现在有点余热,就是要支持教育。”
不忘初心,对党矢志不渝
王振美有一个深埋在心中几十年的梦想,那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1953年,他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可由于父亲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他的入党申请书石沉大海。此后,他仍多次向党组织提交入党申请书,矢志不渝。
2014年90岁的他再次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申请书。对于为什么要入党?老人朴素地认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好党。我生命垂危的时候是党组织给我送来了关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发了家致了富。”
一位90高龄的老人要求入党,在全县、全乡还是头一回,就是全国和省市都不多见。莲花县委组织部在请示萍乡市委组织部同意后,决定按照组织程序办理入党手续。2016年4月19号,91岁的王振美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这天他乘车100多公里前往井冈山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前,面对鲜艳的党旗,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7年4月18号,王振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王振美说:“这圆了自己的一个梦,我从旧社会到新社会,经历改革开放,到现在,我一生的经历,跟党走,这条路走对了,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