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红丽,女,1972年6月生,吉林省通化市“心语残疾人庇护中心”创办人。作为一名自闭症患者的母亲,郑红丽感同身受、非常能够理解每一个患儿家庭的困境和需求。“让和自己有类似经历的家庭获得帮助,让更多的孩子回归社会!”是郑红丽初创庇护中心的承诺。她不图名不图利,始终坚守初心,让这些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照顾。17年来,她没有拿一分钱工资,将自己的全部爱心奉献给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她累计为500多名自闭症患儿撑起一片天,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郑红丽曾荣获“吉林好人”等荣誉。
坚守诚信 让来自“星星”的孩子不再孤单
年复一年,没有节假日、身兼数职,庇护中心内外、大事小情,都由她一人处理。每天早上5点,郑红丽就开启忙碌的一天,在料理好自己的儿子后,来到庇护中心为孩子们做早饭,开展环境消毒,查找安全隐患。庇护中心的这些孩子大多数是自闭症或脑瘫患者,被家人托养在中心,郑红丽就成了他们的“妈妈”。
从2006年托养第一个自闭症患儿开始,郑红丽陆陆续续接收了500多个孩子。每月的开销很大,但是郑红丽多年来坚持每月只收700元的托养费,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只象征性地收400元,甚至免费。“因为一些孩子来自单亲、特困家庭,家长有的常年在外打工,我做这个不图赚钱,就想让这些孩子有个温暖的家,照顾好他们。”郑红丽说。她常常自掏腰包为工作人员开工资,尽管辛苦和困难,但是从来没有动摇过把庇护中心建好的决心。17年来,她从未拿过一分钱工资,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来自“星星”的孩子。
来自单亲家庭的患儿明明(化名)是一个特殊的孩子,他的母亲因工作原因无法长时间陪伴在他身边,独自在家生活17年。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明明的性格变得孤僻,甚至出现了自伤自残的行为。当郑红丽得知这个消息后,没有犹豫,第一时间上门看望并鼓励明明的家长。她每天还专门接送明明进行康复训练。经过一年多的康复训练,明明在情绪和行为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变得开朗起来,明明母亲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庇护中心,孩子们得到全天候的贴心照顾。患儿大多生活不能自理,郑红丽和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他们是否有大小便的迹象,还注重他们的安全和康复。自闭症的孩子往往没有危险感和防范意识,因此她制定了60多个看护细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在二层楼的庇护中心里,郑红丽每天要走上2万多步。每天晚上把所有孩子安全送到家长手中后,她在短暂的休息时间内与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培训计划,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热爱生活 从细微处呵护患儿健康成长
“不是我们在照顾孩子,是孩子在陪伴着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在这里开心快乐健康成长。”郑红丽说。
患儿杨杨(化名)7岁来到庇护中心时不会说话,但是对唱歌非常感兴趣,每当音乐响起就会随着唱歌,这引起郑红丽的注意,她陪着杨杨反复练习,一句句指导,现在杨杨的歌唱水准已经达到常人水平。杨杨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郑红丽,她和中心工作人员编制了音乐乐器康复教程,用艺术点亮患儿的“生命光彩”。目前庇护中心设置了葫芦丝、巴乌、阮、书法、国画等艺术课程,开展了藤条编织、石膏娃娃、水晶画等技能培训,为每一个孩子“量体裁衣”,极大地提高了患儿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让家长也看到了希望。
目前,中心已帮助50多名患儿走出了阴霾,到学校进行就读。有30多名患儿在家人陪伴下开始简单工作,回归社会。付出得到回报的郑红丽会一直坚守下去,她希望能够守护更多来自“星星”的孩子,用爱和陪伴照亮他们的希望和未来,让他们绽放自己的光。(责任编辑:周胜武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