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在吉林省实施“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累计报名22.11万人,审核通过15.97万人,累计上岗147.85万人次,日均3.29万人次,服务总时长1149.57万小时。
“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覆盖“四市一县”798个社区4737个小区,为社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282.17万单,协助开展核酸检测3476.63万人次,小区值守卡点7169个,解决群众寻医问药难题43.59万次,受益居民达623.5万人。
抗疫68天,吉林省志愿者累计上岗904.92万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达6786.9万小时。
“吉事办—志愿者专区”小程序注册志愿者达到103.82万人,登记志愿服务队伍9589支。
……
一串串数据的背后,包含着吉林省广大志愿者的奉献与付出。疫情无情人有情,志愿者的勇敢逆行,让人民群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如今在吉林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
当下,这股志愿服务之风已然引导着越来越多人加入公益队伍,传播文明新风尚,让城市越来越好。从生态环保到社区文明,从防疫指引到城市文明,从由我做起到爱心传递,吉林省志愿服务活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一种团结、互助的社会精神。
“志愿服务已然成了我们的一种生活,我经常带着孩子来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吉林省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会员自发组织的为净月潭周边捡拾垃圾活动,参加的人数悄然多了起来,很多家长更是带着孩子来做志愿服务。“虽然工作比较忙,但始终放不下做公益的心,这也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会员中有不少上班族,繁忙的工作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
“解封后,很多抗疫志愿服务的受益者来到协会报名,要将爱心传递,帮助更多的人。以前组织活动大多由协会发起,如今有很多活动都是会员自己组织的,志愿服务正在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吉林省生态环保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赵锐对此倍感欣慰。他说:“助人者,人助也。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暖,就会想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再去帮助其他人,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吉林省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踊跃参加志愿服务的爱心身影。走出公园,走进社区,复工复产后,居民志愿者继续配合做好小区的常态化排查工作,做好每三日核酸检测、环境消杀、往返人员信息登记等工作。“虽然我复工了,但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还是要继续。小区里还有好多像我一样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的居民,大家在一起,为我们共同居住生活的环境做点事,特别有意义!”长春市南关区佳园社区居民冯雪辉微笑着说。
社区志愿服务越来越受关注,成为一种趋势。长春市南关区明珠街道明珠社区居民志愿者团队的队员们目前正在抓紧排练,6月25日,他们要参加一场演出,把疫情期间发生的感人事迹以歌唱和朗诵的形式表达出来。居民志愿者团队队长李丽娟说:“参加演出的志愿者们,不计报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用自己的艺术特长,为别人传递正能量。”参加义演排练的志愿者表示,“平时参加公益演出时,也带着孙女一起参与,一是充实她的周末生活,二来也让她了解社会上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等待着我们去关怀。孙女特别崇拜‘大白’,经常和我说等她长大了也要做志愿者。”
无数小小文明之举汇聚在一起,就是一个地方的文明新风尚,如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浸入吉林每个角落。
哪里有需要帮助的群体,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在吉林省,志愿服务已经被社会认可。社会各界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助力志愿服务的开展、志愿精神的弘扬。在很多社区、学校,都开设了“爱心银行”,志愿者可使用志愿积分兑换礼品;各大景区也纷纷宣布凭借志愿服务时长可享受不同门票优惠的政策;相关企业更主动推出持志愿服务证书可享受购物特惠的活动……
从受益者到志愿者,从被助对象到助力企业,吉林省的志愿服务多点开花、点面结合,从多维度形成了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的磅礴合力,引领社会文明新风尚,推动社会精神文明不断进步。
截至6月24日,吉林省在“吉事办—志愿者专区”小程序注册的志愿者1038219人,是本轮疫情前的四倍多。3月份以来,在“吉事办—志愿者专区”小程序发布志愿服务项目10067个,目前已完成9151个。每天都有许多新项目在小程序上发布,包括文明城市创建、禁毒宣传、法律普及、环境整治、便民服务等。
据吉林省委宣传部志愿服务处负责人介绍,这次疫情防控战役,有力地推动了吉林省志愿服务工作的全面提升。“有需要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已经成为吉林省的社会新风尚。
用志愿服务的温度,展现大美吉林的精神文明风度;用志愿服务的态度,彰显人性光辉的厚度。吉林志愿者们记录了光荣的过去时,谱写着光辉的现在时,必将迎来光明的将来时。(记者 于悦)